当前位置:首页国学人物宋代杨万里的古诗词
杨万里

杨万里

〔 宋代 〕 〔 字廷秀 ∞ 号诚斋 〕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的诗词(440条) ►杨万里的名句(132条)

闷歌行十二首·其一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近看两日远三月,气力穷时会自休。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二

山北溪声一路迎,山南溪响送人行。

也知流向金陵去,若过金陵莫寄声。

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 其八

长干桥外即乌衣,今著屠沽卖菜儿。晋殿吴宫犹碧草,玉亭谢馆尽黄鹂。

荷桥暮坐三首

桥剪荷花两段开,荷花留我不容回。

不胜好处荷桥坐,政是凉时蚊子来。

度雪台

二月尽头三月来,红红白白一斋开。

酴醾正要金沙映,莫道金沙只漫栽。

晚宿小罗田四首

萧洒低低屋,虚明小小窗。

客间那得许,窗外更寒江。

寄题刘巨卿家六咏 其一 诣斋

紫鸾自超诣,一日可天地。儿郎但读书,圣处底难至。

和张器先十绝

台家搜遍北山莱,倾国如君不用媒。

次第幽人出空谷,鹤书即傍日边来。

寄题刘巨卿家六咏·诣斋

紫鸾自超诣,一日可天地。

儿郎但读书,圣处底难至。

寄题更好轩二首

经丘寻岳恰忙时,更有工夫到得诗。

政用此时索诗债,素兄青士若为痴。

清晓出城别王宜子舍人

月细惟愁落,阳升未要忙。

出门鸡未觉,夹路稻初香。

涉世宁容嬾,侵星幸稍凉。

病来诗久废,觅句费商量。

归去来兮引

侬家贫甚诉长饥。幼稚满庭闱。正坐瓶无储粟,漫求为吏东西。

偶然彭泽近邻圻。公秫滑流匙。葛巾劝我求为酒,黄菊怨、冷落东篱。五斗折腰,谁能许事,归去来兮。

老圃半榛茨。山田欲蒺藜。念心为形役又奚悲。独惆怅前迷。不谏后方追。觉今来是了,觉昨来非。

扁舟轻风破朝霏。风细漫吹衣。试问征夫前路,晨光小,恨熹微。乃瞻衡宇戴奔驰。迎候满荆扉。已荒三径存松菊,喜诸幼、入室相携。有酒盈尊,引触自酌,庭树遣颜怡。

容膝易安栖。南窗寄傲睨。更小园日涉趣尤奇。尽虽设柴门,长是闭斜晖。纵遐观矫首,短策扶持。

浮云出岫岂心思。鸟倦亦归飞。翳翳流光将入,孤松抚处凄其。息交绝友堑山溪。世与我相违。驾言复出何求者,旷千载、今欲从谁。亲戚笑谈,琴书触咏,莫遣俗人郑。告西畴有事要耘耔。容老子舟车,取意任委蛇。历崎岖窈窕,丘壑随宜。1111

欣欣花木向荣滋。泉水始流澌。万物得时如许,此生休笑吾衰。寓形字内几何时。岂问去留为。委心任运无多虑,顾皇皇、将欲何之。大化中间,乘流归尽,喜惧莫随伊。

富贵本危机。云乡不可期。趁良辰、孤往恣游嬉。独临水登山,舒啸更哦诗。除乐天知命,了复奚疑。

谢叶叔羽总领惠双淮白二首

情知此味饮中环,暖律何缘到死灰。

去岁海红犹间识,今看淮白不曾来。

一寒尚有绨袍赠,双鲤仍随尺素回。

厚禄故人书尽绝,只余计相解相哀。

薄晚绝句二首

春气吹人不作醒,病身感物底心情。

斜阳也不藏人老,偏照霜髭一两茎。

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

天公也自喜良辰,上已风光忽斩新。

点捡一春好天色,更无两日似今晨。

挽封州太守赵次公二首

鴈峰三径古,融水贰车新。

自此相从後,还成永别晨。只今耆旧傅,谁是老成人。

剩欲书遗德,心悲语不真。

中元日早起

欲借微凉问万松,万松自热诉无风。

清晨秋暑已如许,那更斜阳与日中。

过胥口,江水大涨,舟楫不进

北江西水两相逢,胥口波涛特地雄。

万事向侬冰与炭,一生行役雨和风。

急流欲上人声闹,近岸还移牵路穷。

河伯喜欢侬苦恼,并将恩怨恼天公。

雨後晓起问讯梅花

前日看梅风吹倒,昨日看梅雨沾帽。

近梅一日或再来,远梅隔年才一到。

夜来为梅愁雨声,挑灯起坐至天明。

不平安否,早来问讯还疾走。

横枝雨後转清妍,玉客洗妆晨更鲜。

绝似孤山半峰雪,不羡玉井十丈莲。

十事八九不知意,人生巧墯天公计。

簿书海底白人头,孤负江南风月秋。

忆昔少年命同社,月里传觞梅影下。

一片花飞落酒中,十分便罚琉璃锺。

如今老病不饮酒,梅花也合怜衰翁。

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八境小轴 其二 武昌春色

花外庾楼月,莺边吴宫柳。我欲问废兴,春风独无口。

探梅

山间幽步不胜奇,政是深寒浅暮时。

一树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赠法才师

才公南华别,不见八年许。

瓣香宗混融,只眼半唐举。

聊将笋蕨觜,戏作冠剑语。

天还在壶中,云却归何处。

回望摩舍那滩石峰

好山近看未为奇,远看全胜近看时。

回望七峰云外笋,两峰高绝五峰低。

上元後一日往山庄访子仁,中涂望见庄里李花

庄里李花何似生,山头转处最分明。

轿中举首聊东望,不见花枝见雪城。

至後入城道中杂兴十首

丰年物物总欣驩,不但人和畜亦蕃。

簸处金肤肥彘母,春余珠屑饱鸡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