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国学人物近现代金克木
金克木

金克木

〔 近现代 〕

金克木 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生于江西。文学家,翻译家,学者。1946年回国,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随后娶历史学家吴于廑之妹为妻。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历任第三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至第七届常委,宣传部部长。有《挂剑空垄:新旧诗集》。 ►金克木的诗词(3条)

人物生平

民国元年(1912年)8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一个旧官僚家庭。

民国十九年(1930年),刚满19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冬),金克木因经济上难以为继而离开北平,前往山东德县师范教国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他带着挣到手的一点点微薄薪水回到北京大学做起课堂上的“无票乘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从事创作与翻译。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任湖南桃源女中教师,兼任湖南大学讲师。

民国三十年(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的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与梵语,后又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27日,来国立武汉大学任教。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蒋介石发动的内战越打越大,5月底,全校学生连续三个晚上组织大型时事座谈会,金克木慨然前往,并深受学生欢迎。1947年6月1日,凌晨三点,国民党军警宪特近千人突然包围武大珞珈山校园,进步师生有很多人被抓上囚车,在被捕的五位师长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哲学系的金克木。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抗议浪潮,三天后,国民党当局迫于政治与社会压力,不得不释放金克木等人。“六一惨案”使金克木等五位教授一时成了新闻人物。他在北京与从西南联大毕业的女才子、武汉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唐长孺的妹妹唐季雍女士结为伉俪。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19日离开武汉大学前往北京大学任教,开始了他长达52年的北京大学教授生涯。

2000年8月5日金克木以88岁的高龄去世。

创作特色

诗歌

金克木善于运用古典意象在抒情空间里凝结了现代人的感触,使抒情具有客观化的意味,提炼出精致深婉的诗情,在精神和情感层面得到共鸣,具有舒缓的韵律美。金克木不仅注重诗“质”之美,其别具一格之处还在于在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他主张情知合一,以简约追求丰富,以有限追求无限,营造出悠远深微的诗境。

金克木步入诗坛时有《秋思》《黄昏》。

《古意》是执著等待的背影,从“枯叶已铺满空山”的·秋冬时节到“上山采蘼芜”的春天,不见佳人归来,心却依旧,等待在此富有对理想坚守的意味。黑洞洞的《眢井》点化出阴森的气氛,诗人充满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虾蟆、土蛇、冥索的哲人、自杀少女的枯尸被有意味地联系起来,给人以想象的冲击力。

《镜铭》是借铭语“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婉转表述爱的誓言,在回忆的春天里会让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灯前》是日常生活的剪影,琐碎而平静,“默默地做着事:针线,茶饭。/默默地消损着:日里,夜里。”年华在简单的生活中蒙上苍白的色调,是对生命在单调的日常生活里日渐消损发出喟叹。

《香草》《美人》吟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况味,又融人漫漫等待的焦灼,这不单是古音的回响,更是孤独的心在现代社会里悬空无着落时的期待与追索,正是长期浸淫古典诗歌的氛围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精心运用繁复的古典意象,个体的思索浸染了绵密的思绪,在富有古典意味的框架内抒写着现代人的情怀,使抒情客观化,凝结了冷峻的意味。

散文

金克木的文字精细而立意宏远,微言大义,在漫不经心的叙述中,潜伏着一种严密而不可肢解的精神脉络,思想被整合在天马行空的文字中,自然、随意、顺理成章,没有硬要讲道理。在金克木的文章中,他对新思想、新事物,对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无不具有深入的了解与思考,对许多社会现象都有深刻绝妙的认识。他文章中蕴含的知识带给我们高明,但启发我们自己睁眼看世界的,是金克木积极、开放、热诚的生命态度,对世界、对人生的探究、思考和深峻的智慧。金克木的创作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想促进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健康发展。 [6]  金克木的《旧巢痕》和《难忘的影子》虽用的是第三人称,两本书其实是他的自传。而除了自传性作品外,金克木还有为数不少的回忆性随笔,表面上看作品是对亲朋故旧的一种怀念,但深入其中,读者会发现这些回忆性散文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文化观照。

成就贡献

语言成就

文革后,金克木在国内诠释学和符号学,并将它们用于研究中国文化。

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他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他除了在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学、美学、比较文学、翻译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为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梵学研究

在印度文化各个领域的研究中纵横驰骋,称得上是真正懂得印度文化的为数极少的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和季羡林一道,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梵、巴语学者,中国年轻一代的梵语学者们,都曾受惠于金克木。金克木写作的专著《梵语文学史》是学习印度文学的必读课本,他不仅研究印度文化最古老的经典,对印度古代文化有深厚的功底,而且对于印度近现代的论述也不落俗套,独具慧眼。

文学成就

金克木有《旧巢痕》《难忘的影子》等文学作品著世,金克木也是文理兼通。他还曾就具体的数学问题请教过丁石孙,并能从丁石孙的解释中判断出他所擅长的数学研究领域。

他对儒家、佛家、道家均有长期的研究,精通梵学,对西方学问也如数家珍,对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乃至数学、物理、人类学等等都有独到的见解;更神的是,金克木最擅长将各种学问融通在一起,汪洋恣肆,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