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唐代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唐代李白

chūnguīshānmènghàorán--bái

zhūchénjìngqīngshānfànyán

jīnshéngkāijuébǎochuān

lǐngshùzǎnfēigǒngyánhuāquán

xíngbiāohǎiyuèlóushìchūjiāngyān

xiāngsāntiānxiàzhōngshēngwànlián

qiūzhūmǎnsōnggàichūyuán

niǎowénlóngcānruòchán

kuìfēiliúshuǐyùndāoxiá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朝服绶带遗弃在尘世之境,赶赴青山拜谒佛教道场。

黄金为绳显示觉悟之路,乘上宝筏渡过惑人迷川。

岭上高树拢聚构成飞栱一般,岩上红花盛开掩盖山谷的泉水。

佛塔高耸是海上日出的标志,佛楼雄伟依傍大江烟云缭绕。

佛烟香气传遍欲界色界无色界,佛钟敲响声连万壑千川。

手中念珠如秋日莲子成熟满把满串,繁茂的松树团团圆圆如月。

鸟儿相聚疑是为听法而来,龙王亦来参加原为护法而来。

惭愧我无洋洋兮若江河般的流水声韵,可以混为伯牙的琴上之声。

注释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李白好友。

朱绂(fú):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此代指官职。

梵(fàn)筵(yán):佛教道场等宗教仪式。唐陈子昂《夏日游晖上人房》诗:“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

金绳:佛经谓离垢国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典出《法华经》。

宝筏:指船。佛教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迷川:指众生为欲念所蔽而陷于迷障的生活,与“苦海”的意思相类似。

栱(gǒng):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

谷泉:山谷间所出的泉水。

江烟:指江上的云气、烟霭。

香气:指佛寺里的香火烟雾。三天:即“三界”的意思,佛家把“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这里的“三天下”犹言“天下”。

“鸟聚”句:王琦注:“《法苑珠林》:舍卫国涯树梢舍众集之时,猕猴飞鸟群类数千悉来听法,寂寞无声,事竟即去,各还所止。”

“龙参”句:佛教认为龙王护持佛法。

流水韵:指美妙的乐曲。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12-514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诗题是“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但据诗意,这首诗与孟浩然并没有什么关系。王琦在《李太白全集》的注里这么说:“孟六浩然恐是孟赞府之误。”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12-514

2、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90-393

赏析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朱绂”此处用以指代游者,正显示其身份之尊贵。“尘境”与“梵筵”相对,一指世俗生活的地方,一指超脱红尘的佛寺。诗人陪同这位贵人离开了世俗的境地,来到这青山环抱之中拜谒佛寺。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两句纯用佛典当中的用语。“这两句是说佛法能开启众生觉悟的道路,能超度众生脱离迷川,到达理想的彼岸世界。诗人这里是借眼前之景既赞颂了佛寺、佛法,又赞颂了来游禅寺的人。

“岭树攒飞拱”以下四句是从宏观上描绘佛寺之壮观,也是诗人刚入禅寺所看到的景色。山岭上茂密的树木簇拥着寺庙的飞栱;岩石边的繁花覆盖着谷中的幽泉;寺中的高塔,高耸入云,似乎凌驾于海日之上;而雄伟的殿宇,气势非凡,又好象超出于江烟之上。“海日”、“江烟”在这里无非是用以烘托“塔形”与“楼势”,不一定意味着这禅寺真的在海边江上。所以对诗意的解释不必过于拘泥。这四句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用词精妙。“攒”、“覆”、“标”、“出”四个字把环境的幽美,庙宇的雄伟写尽写足了,也写活了。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随着这两句诗的展开,诗人之笔深入到了佛堂之中。由此可以体会到全诗似乎是由外而内逐步深入的。佛寺里的香烟弥散于“三天下”,宏亮的钟声在千丘万壑之间回荡不绝,象征着佛门广大,其影响正普及于天下。这两句诗气魄宏伟,正是李太白的一贯诗风。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这是进入到禅堂深处了。这两句虽仍是写景,却隐含着佛理。秋天荷叶上布满了晶莹的露珠,繁茂的松树已亭亭如盖。这两句描摹景色,细致入微。“已”、“初”两字用得十分确切,“圆”、“满”更是语带双关。“圆”,“满”两字一方面赋于荷珠、松盖以鲜明的形象和勃勃的生机,准确地传达出荷珠松盖的神韵情致;另一方面又隐含着禅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有一节“说圆”写道:“释书屡以十五夜满月喻正遍智”。他广征博引上座大众诸部经典,如《文殊师利问菩提经》《杂阿含经》《增壹阿含经》等等中的各类例子。可见以“圆”“满”作为“如来智慧”的形容在佛家经典中是比较普遍的,所以人们也说功德圆满之类的话。诗人在这里揉诗意禅趣于一体,可谓巧妙之至。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两句进一步借写景点明身在佛寺,也像“鸟”与“龙”一样受到佛理佛法的薰染,体验到佛法的威力。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两句借用伯牙钟子期的故事,自谦和的诗愧非知音。《吕氏春秋》载:伯牙鼓琴,遇钟子期,伯牙志在泰山,子期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

李白一生与道教关系密切,自称“臣是酒中仙”,以贺知章赠给的佳号“谪仙人”自傲。但是他与佛教的关系也同样十分密切,他自称“青莲居士”,并有诗言道:“金粟如来是后身。”据有人统计,与李白交游的僧人有三十余人,他还曾从两位高僧学法。他寄居过的佛寺寺院有名可考的便有二十余座,他写的有关佛教的诗文有五十多篇。李白在这首诗中用了大量应景的佛家典故,胡震亨曾说道:“诗家拈教乘中题,当既用教乘中语义,旁撷外典补凑,便非当行。”李白在这首诗中基本上是为了应景而用佛典语,但他用得精工,用得巧妙,景语佛语熔于一炉。这就表现了他的诗学佛学造诣均卓越非凡。这首诗音律精严,对仗工稳,是一首典型的律诗。确实,最能表现李白心胸、抱负、胆识的是他的乐府古风之中的许多不朽之作,但这首诗虽是应酬之作,仍表现出他超凡脱俗的横溢的才华,于“端整”中不失“飘逸”。诗中没有明写游禅寺,但几乎每一句每一字都不离一个“禅”字,使人一下子便能悟到诗人说的是禅寺,这些地方也可见诗人深厚的功力。

这首诗也许不能代表李白诗作中主要方面,但正因为其独特更说明了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恰如要全面地了解杜甫,除了“三吏”三别”之外,《秋兴八首》也不可不读一样,读读这首诗,对全面了解李白是会有帮助的。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12-514

2、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90-393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正月
唐代李贺

上楼迎春新春归,暗黄著柳宫漏迟。

薄薄淡霭弄野姿,寒绿幽泥生短丝。

锦床晓卧玉肌冷,露脸未开对朝暝。

官街柳带不堪折,早晚菖蒲胜绾结。

折桂令·题录鬼簿
元代周浩

想贞元朝士无多,满目江山,日月如梭。上苑繁华,西湖富贵,总付高歌。

麒麟冢衣冠坎坷,凤凰台人物蹉跎。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纸上清名,万古难磨。

青玉案·天然一帧荆关画

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烟,中有渔樵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

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

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

嫋嫋秋风过,萋萋春草繁。

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

芳尘凝瑶席,清醑满金罇。

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谖。

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

早闻夕飙急,晚见朝日暾。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

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

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

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

浣溪沙·语燕鸣鸠白昼长
明代刘基

语燕鸣鸠白昼长,黄蜂紫蝶草花香。苍江依旧绕斜阳。

泛水浮萍随处满,舞风轻絮霎时狂。清和院宇麦秋凉。

冬日归旧山
唐代李白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与元微之书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题金陵渡
唐代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醉后
唐代王绩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