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金朝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四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四

rénchénshíèryuèchējiàdōngshòuhòushìshǒu··--yuánhǎowèn

wànjīngxiāngzhànchénbiànzhōuménwàijīngzhēn

jiāolóngshìchízhōngshīkōngbēishàngchén

qiáoniánhuái怀guóyānchùwàngxíngrén

qiūfēngyòngchuīhuácānghǎihéngliúdàoshē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万里长的荆襄地区陷入了战争的烟尘之中,汴州城门外也已是满目荒芜,荆棘丛生。

蛟龙这样的生物,怎么可能长久地待在小水池里呢?而我就像那些微小的虮虱只能在地上悲叹,因为无法像蛟龙那样展翅高飞。

将来,当我站在高大的乔木下,我会怀念起我的故国;但在茫茫的野烟中,我又该向何处望去,寻找那些远去的行人呢?

秋风啊,你无需再吹拂我斑白的头发了,因为我已经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就像这沧海横流一样,已经流到了我生命的尽头。

注释

荆榛:杂生的树木。

乔木:高树

“野烟”句:唐昭宗在兴元填《菩萨蛮》词,有“野烟生碧树,陌上行人去,何处有英雄,迎侬回故宫”。这里希望有人能把哀宗迎回汴京。

华发:黑白相间的头发。

赏析

这首诗从汴京以南的战事入手写起。万里荆襄指湖北之地,此处亦包括河南南部一带,是当时蒙古攻金的南战场。蒙古军南侵的西路一线由凤翔入大散关,经四川而入湖北、河南。金正大八年(1231),蒙古军渡汉水,与金战于禹山(河南邓州西),金兵败退入邓州。翌年(天兴元年)复战于三峰山(河南禹州境),再败而蒙古军进破均州。这年蒙古遣王檝至襄阳,约宋会攻蔡州(河南汝南)。天兴二年金哀宗已从归德至蔡州,时宋军取金唐州(河南唐河),与蒙古合兵攻蔡,次年宋蒙军攻破蔡州,哀宗自杀,金代告亡。

诗的首联即概括了这数年来烽火连天、战尘遍野的局势。诗人大笔挥洒,将万里战场的全景及都门之外的近景都笼括于他的笔下,烽烟和榛莽交织为一幅惨酷凄凉的图景。 在这危急存亡之秋,诗人的态度又是如何呢?中间二联倾吐了自己的感慨怀抱。此处“蛟龙”喻君,比金哀宗;“虮虱”指臣,乃自谓。《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周瑜)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诗人借此语表达了对金哀宗的希望,期待他能如蛟龙般重振威雄,挽救国运。这和同时代人李俊民的《和王季文襄阳变后》诗中的意思不谋而合,其诗云:“蛟龙不是池中物,燕雀休嗤陇上人。”“虮虱”形容位卑职微的臣子,语出卢仝《月蚀诗》:“地上虮虱臣仝告愬帝天皇。”这句用倒装句法,错落成文,意谓:像我这样的卑微如虮虱的小臣,面对颓亡的国势无力回天,只有空自悲切。此联的上下句由希望而跌入失望,转折顿挫,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表现出身陷围城的诗人内心的惨痛和哀伤。下一联也由今昔盛衰构成强烈的对比。

孟子·梁惠王》云:“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故国”即旧都,昔日的都城;古人常于都门外种树木,故孟子有此语。诗意谓:见到高大的树木,就想起了当年都城的繁盛景况。如今又是如何呢?“野烟”一句则写出了今日京城的荒凉。“野烟”是一种能撩起人的悲怀愁绪的意象,诗人用之,不禁使人想起王维陷于安史叛军时写的诗句:“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此处字面上是写野烟缭绕,阒无人迹,其实还有深意存焉。诗人在此化用了唐昭宗一首词的意思,唐末昭宗受朱全忠的胁迫钳制,终日郁郁不乐,在兴元赋《菩萨蛮》词,云:“野烟生碧树,陌上行人去。何处有英雄,迎侬归故宫?”原来诗人在这一句中暗寓着对拯救君国之难的英雄豪杰的期待,但现实又使他灰心失望,故只能以问句出之,流露出深沉的忧思怅惘。 尽管如此,诗人并未在绝望中消沉下去,尾联就是他从忧伤中振起的明证。

他借对秋风的一席话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西风呵,你用不着老是吹动我这花白的头发,在这翻天覆地的动乱时代,正需要我这衰朽之身呢。大有曹孟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沧海横流”喻时势的动荡混乱,范甯《穀梁传序》曰:“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又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曰:“沧海横流,玉石俱碎。”《晋书·王尼传》曰:“(尼)常叹曰:‘沧海横流,处不安也。’”面对危如累卵的国势,诗人自知一介书生无力挽狂澜于既倒,所以他的“要此身”恐怕主要还是以至圣先师孔子为榜样,以保留一代文献而自任。金朝之亡已迫在眉睫,他惟有以整理国史来表明对故朝的忠忱;金亡之后,他确实身体力行,实践了自己的志向。他不仕新朝,回到故乡忻州,结庐秀容读书山下,筑野史亭,潜心撰述,所著丰富。如《中州集》辑录金源一代的诗作,以诗存史,用心良苦。又悉心采录君臣遗言往行,撰为《壬辰杂编》,其书虽佚,但元人纂修《金史》多本所著,其功实不可没。由以上事实可见,此诗的结尾非泛泛之词,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发出的报国誓言,一旦立下这个志向,就全力以赴,至死靡它。

综观这几首诗,确能体会到元好问诗的慷慨沉郁、苍凉遒劲的风格。是幽并中原的山河大地,是时代风云的砥砺激荡,形成了他那大气磅礴而深沉悲壮的诗。清人赵翼《题遗山诗》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又在《瓯北诗话》中称:“(元氏)生长云、朔,其天禀本多豪健英杰之气;又值金源亡国,以宗社丘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有不求而自工者,此固地为之也,时为之也。”是颇有见地之论。这几首诗堪称元氏诗歌的代表。沈德潜评此组诗云:“遗山诗佳者极多,大要笔力苍劲,声情激越,至故国故都之作,尤沉郁苍凉,令读者声泪俱下。……于极工炼之中,别有肝肠迸裂之痛,此作者所独绝也。”(《宋金三家诗选》)作为七律,这组诗尤得杜甫诗之神髓,因为他们同样身遭国难,历经战乱,目睹生民涂炭、国运零替,所以元氏尤觉杜诗为亲切,追踵老杜的忧生念乱之什,七律则尤多师法老杜的晚年之作,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深具杜诗的慷慨顿挫之调。赵翼评元氏七律“更沉挚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瓯北诗话》),可谓切中肯綮、推崇备至之论。

猜您喜欢
七谏·怨世

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嵾嵯。

清泠泠而歼灭兮,溷湛湛而日多。

枭鸮既以成群兮,玄鹤弭翼而屏移。

蓬艾亲入御于床笫兮,马兰踸踔而日加。

弃捐药芷与杜衡兮,余奈世之不知芳何?

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芜秽而险戏。

高阳无故而委尘兮,唐虞点灼而毁议。

谁使正其真是兮,虽有八师其不可为。

皇天保其高兮,后土持其久。

服清白以逍遥兮,偏与乎玄英异色。

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嫫母勃屑而日侍。

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处湣湣之浊世兮,今安所达乎吾志。

意有所载而远逝兮,固非众人之所识。

骥踌躇于弊辇兮,遇孙阳而得代。

吕望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而舒志。

宁戚饭牛而商歌兮,桓公闻而弗置。

路室女之方桑兮,孔子过之以自侍。

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

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

悲楚人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

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斮。

小人之居势兮,视忠正之何若?

改前圣之法度兮,喜嗫嚅而妄作。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

愉近习而蔽远兮,孰知察其黑白?

卒不得效其心容兮,安眇眇而无所归薄。

专精爽以自明兮,晦冥冥而壅蔽。

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轲而留滞。

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独冤抑而无极兮,伤精神而寿夭。

皇天既不纯命兮,余生终无所依。

愿自沉于江流兮,绝横流而径逝。

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

哀秦二世赋

  登陂陁之长阪兮,坌入曾宫之嵯峨。临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参差。岩岩深山之谾谾兮,通谷豁谽谺。汩淢靸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广衍。观众树之蓊薆兮,览竹林之榛榛。东驰土山兮,北揭石濑。弭节容与兮,历吊二世。

  持身不谨兮,亡国失势。信谗不寤兮,宗庙灭绝。呜呼哀哉!操行之不得兮,坟墓芜秽而不修兮,魂无归而不食。夐邈绝而不齐兮,弥久远而愈佅。精罔阆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呜呼哀哉!

满庭芳·红蓼花繁
宋代秦观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霁天空阔,云淡楚江清。独棹孤篷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

时时横短笛,清风皓月,相与忘形。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江风静,日高未起,枕上酒微醒。

 

瑞鹧鸪·少年曾侍汉梁王
明代〕 京师妓

少年曾侍汉梁王,濯锦江边醉几场。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当初酒盏宁辞满,今日闲愁不易当。暗想胜游还似梦,芙蓉城下水茫茫。

成都府
唐代杜甫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涌金亭示同游诸君

太行元气老不死,上与左界分山河。

有如巨鳌昂头西入海,突兀已过余坡陀。

我从汾晋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

济源盘谷非不佳,烟景独觉苏门多。

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万古留山阿。

觱拂泺水源,渊沦晋溪波。

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鼋。

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

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

我来适与风雨会,世界三日漫兜罗。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长哦!

今朝一洗众峰出,千鬟万臀高峨峨。

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

山阳十月未摇落,翠蕤云旓相荡摩。

云烟故为出浓淡,鱼鸟似欲留婆娑。

石间仙人迹,石烂迹不磨。

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杀孙公和。

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

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

元子乐矣君其歌!

日暮倚杖水边
金朝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论诗三十首·其三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二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元好问的诗词 ► 元好问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