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宋代暮春即事

暮春即事

宋代叶采

chūnshì--cǎi

shuāngshuāngquèxíngshūàndiǎndiǎnyánghuāyànchí

xiánzuòxiǎochuāngzhōuzhīchūnduōsh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屋瓦上活动的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

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不知道春天过去了多久。

注释

瓦雀:在屋瓦上活动的鸟雀。

行书案:瓦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

周易:儒家经典著作。

赏析

这首诗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语言平易,景物生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得也很自然,增强了喜悦的气氛。

一二句“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十分宁静的书室,垂柳飞絮的季节,春风娇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没人,几只麻雀儿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赖在砚台上不肯动弹,竟然无人拂拭。书室的宁静是由动态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这里感觉不到人的影响。不然,麻雀不能闲步书案,柳絮那得安卧砚台。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

书室里其实有人,那是诗人,“闲坐小窗读《周易》”。然而,书室却宁静得似乎没有人的存在,看来书室的一切动静同诗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这本书上呢。书室的宁静正衬托出诗人的宁静。

结句“不知春去几多时”是推进一层的写法,拓展了全诗的时间容量。诗句描写的是眼前之景,表现的却是一春之事,花开花落纯任自然,诗人未曾留意,何尝动心。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这只是这首诗的表层意思。

“闲坐小窗读《周易》”,《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的理论基础,诗人通过这一细节,不着痕迹地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当诗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从容,一片自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入他的意识。诗人表现的是他的理学涵养功夫。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正月
唐代李贺

上楼迎春新春归,暗黄著柳宫漏迟。

薄薄淡霭弄野姿,寒绿幽泥生短丝。

锦床晓卧玉肌冷,露脸未开对朝暝。

官街柳带不堪折,早晚菖蒲胜绾结。

青玉案·天然一帧荆关画

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烟,中有渔樵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

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

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

嫋嫋秋风过,萋萋春草繁。

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

芳尘凝瑶席,清醑满金罇。

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谖。

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

早闻夕飙急,晚见朝日暾。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

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

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

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

浣溪沙·语燕鸣鸠白昼长
明代刘基

语燕鸣鸠白昼长,黄蜂紫蝶草花香。苍江依旧绕斜阳。

泛水浮萍随处满,舞风轻絮霎时狂。清和院宇麦秋凉。

断句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宋代赵可

霜树重重青嶂小,高栋飞云,正在霜林杪。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

翠色有无眉淡扫。身在西山,却爱东山好。流水极天横晚照,酒阑望断西河道。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宋代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版本一)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版本二)

朝中措·梅
宋代陆游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

齐天乐·蝉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喜迁莺·霜天秋晓
宋代蔡挺

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櫜鞬锦领,山西年少。

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