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宋代忆少年·别历下

忆少年·别历下

shǎonián··biéxià--cháozhī

qióngguānliǔqínghuàgēnxíngnánshānshàngxiāngsòngzhǐgāochéngrén

yǎnhuàyuánlíngànsuànzhòngláijǐnchéngchénliúlángbìnkuàngtáohuāyá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柳树一片,一望无边,画船不知人间离情,依然载着四方来客四处游荡,挂起远航的征帆。只有南山有情有意,在两岸来相送,只是高城处的佳人,却被山水隔断了视线。

两岸风光如画,秀丽动人,园林溪水一片水色青青,明净透彻。就算能重新游一遍旧地,也物是人非,成为过眼云烟,到处飘泊,刘郎的鬓发已花白如斑,人已苍老,何况桃花的青春?

注释

《忆少年》:词牌名。又名《十二时》、《桃花曲》、《陇首山》。晁补之创调。四十六字,前片两仄韵,后片三仄韵,亦以入声部为宜。两结皆上一、下四句法。亦有于过片处增一领格字者。

历下:山东历城县。

官柳:大道两旁的柳树。官,把官道,大路。

画舸(ɡě):画船,指首尾彩画的大船。

南山:指历山,在历城县南。

罨(yǎn)画:色彩杂染的图画。出自唐秦韬玉《送友人罢举除南陵令》诗:“花明驿路胭脂煖,山入江亭罨画开。”

绀(gàn)碧:深蓝色。绀:本谓青红,青而含赤色,后谓青翠之色。

刘郎:刘禹锡。刘禹锡诗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郎桃花:谓刘禹锡作桃花诗讥讽当权贾祸遭贬之事。

参考资料:

1、宋·晁补之著 乔力校注.晁补之词编年笺注:齐鲁书社,1992年:40

2、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华文出版社,2009:281-282

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独自离开历下城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起笔叠用三个“无”字,以白描方式突出飘泊者的凄凉,更增浓了漂泊者的悲哀。前三句写尽行踪飘零,宦途辗转。“南山”两句,点出题旨。“南山”“相送”,却被“高城”隔断,无限依恋,更增一层哀伤。“南山”二句继写送故人时的无限依恋。有情之人与无情之人对比鲜明,更显离愁之深。

词的下片,抒发人生感慨。“罨画’句写历城风光如画,使人留恋,令人难舍,赞历下林泉景胜。“算重来”以下,设想今后变迁,不胜感慨。这首词上片描写行客离别是的愁绪和恋恋不舍的心情,下片“刘郎”句用刘禹锡受贬、远谪僻乡重回长安但青春已去的故事,抒发年华易逝的感喟。感叹好景不常、华年空过、有情人无缘聚首的遗憾,全词语辞清丽婉雅而不绮艳,情意缠绵真挚,韵味久耐。全词以“无根”为抒情之根本,抒情凄婉。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这首词上片描写行客离别是的愁绪和恋恋不舍的心情,下片感叹好景不常、华年空过、有情人无缘聚首的遗憾,全词语辞清丽婉雅而不绮艳,情意缠绵真挚而不软,韵味久耐咀嚼。这两句以山衬人,抒发了佳人不见的忧伤。“算重来”以下,设想今后变迁,不胜感慨。

这首词丽而不艳,清雅深婉,情义缠绵,韵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华文出版社,2009:281-282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是词人谪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别历下时的抒怀之作。 

参考资料:

1、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华文出版社,2009:281-282

猜您喜欢
青玉案·天然一帧荆关画

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烟,中有渔樵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

古风·其二十六
唐代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四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到此身。

冰柱
唐代刘叉

师干久不息,农为兵兮民重嗟。

骚然县宇,土崩水溃,畹中无熟谷,垅上无桑麻。

王春判序,百卉茁甲含葩。

有客避兵奔游僻,跋履险阨至三巴。

貂裘蒙茸已敝缕,鬓发蓬舥,雀惊鼠伏,宁遑安处,独卧旅舍无好梦,更堪走风沙!

天人一夜剪瑛琭,诘旦都成六出花。

南亩未盈尺,纤片乱舞空纷拏。

旋落旋逐朝暾化,檐间冰柱若削出交加。

或低或昂,小大莹洁,随势无等差。

始疑玉龙下界来人世,齐向茅檐布爪牙。

又疑汉高帝,西方来斩蛇。

人不识,谁为当风杖莫邪。

铿锵冰有韵,的皪玉无瑕。

不为四时雨,徒于道路成泥柤。

不为九江浪,徒为汩没天之涯。

不为双井水,满瓯泛泛烹春茶。

不为中山浆,清新馥鼻盈百车。

不为池与沼,养鱼种芰成霪霪;不为醴泉与甘露,使名异瑞世俗夸。

特禀朝沏气,洁然自许靡间其迩遐。

森然气结一千里,滴沥声沉十万家。

明也虽小,暗之大不可遮。

勿被曲瓦,直下不能抑群邪。

奈何时逼,不得时在我梦中,倏然漂去无余。

自是成毁任天理,天于此物岂宜有忒赊。

反令井蛙壁虫变容易,背人缩首竞呀呀。

我愿天子回造化,藏之韫椟玩之生光华。

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骤至霆奔龙挂可骇

隤云暧前驱,连鼓讧后殿。

骎骎失高丘,扰扰暗古县。

白龙起幽蛰,黑雾佐神变。

盆倾耳双聩,斗暗目四眩。

帆重腹逾饱,橹润鸣更健。

圆漪晕雨点,溅滴走波面。

伶俜愁孤鸳,飐闪乱饥燕。

麦老枕水卧,秧稚与风战。

牛蹊岌城沉,蚁隧汹瓴建。

水车竞施行,岁事敢休宴。

咿哑啸簧鸣,轣辘连锁转。

骈头立妇子,列舍望宗伴。

东枯骇西溃,寸涸惊尺淀。

嗟余岂能贤,与彼亦何辨?

扁舟风露熟,半世江湖遍。

不知忧稼穑,但解加餐饭。

遥怜老农苦,敢厌游子倦?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宋代苏洵

  内翰执事: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则已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入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既又反而思,其向之所慕望爱悦之而不得见之者,盖有六人焉,今将往见之矣。而六人者,已有范公、尹公二人亡焉,则又为之潸然出涕以悲。呜呼,二人者不可复见矣!而所恃以慰此心者,犹有四人也,则又以自解。思其止于四人也,则又汲汲欲一识其面,以发其心之所欲言。而富公又为天子之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远者又在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而饥寒衰老之病,又痼而留之,使不克自至于执事之庭。夫以慕望爱悦其人之心,十年而不得见,而其人已死,如范公、尹公二人者;则四人之中,非其势不可遽以言通者,何可以不能自往而遽已也!

  执事之文章,天下之人莫不知之;然窃自以为洵之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长,其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让,有执事之态。陆贽之文,遣言措意,切近得当,有执事之实;而执事之才,又自有过人者。盖执事之文,非孟子、韩子之文,而欧阳子之文也。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己也。夫誉人以求其悦己,洵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

  虽然,执事之名,满于天下,虽不见其文,而固已知有欧阳子矣。而洵也不幸,堕在草野泥涂之中。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而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城南
宋代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

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
宋代赵佶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登岳阳楼二首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晁补之的诗词 ► 晁补之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