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唐代冷泉亭记

冷泉亭记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修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修筑候仙亭;庶子裴棠棣,修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修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xu),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释

冷泉亭: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飞来峰下。

余杭郡:唐时即称杭州,治所在今浙江杭州市西。

就郡言:谓就余杭郡的山水而言。

灵隐寺: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飞来峰东。尤:突出。

由寺观:谓从灵隐寺的风景来看。

为甲:数第一。

山:指灵隐山。

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倍寻:两寻,合古尺一丈六尺。

累(lěi):累积。不累丈:即不到两丈。

撮奇:聚集奇景。得要:获得要领。

胜概:优美的山水。

物无遁形:谓在亭上看灵隐景物,一览无遗。“物”,指景物。“遁形”,隐藏形态,指山水草木被遮蔽而看不见。

薰薰:草木的香气。

木:树木。欣欣:生气蓬勃的样子。

导和纳粹:谓引导人们心情平和,吸取纯洁的养分。“粹”,精米,此喻精神滋养。

畅人血气:谓令人血气畅快。

泉:指冷泉。渟渟(tíng):水止不流动的样子。

泠泠(líng):形容风清凉。

蠲(juān):消除。析酲(chéng):解酒,使头脑清醒。

起:启发,振足。

盖:伞。

栋:指亭梁。

阶:指亭的台阶。

床:喻亭似床。

狎(xiá):亲昵,亲近。

矧(shěn):况且。潺湲(chányuán):水流缓慢的样子。洁澈:水洁净清澈。

粹冷:形容水清凉。柔滑:形容水感。

道人:指修行出家的僧侣道徒。

盥(guàn):浇水洗手。盥涤:洗涤干净。

见辄除去:谓看见冷泉亭水,便把眼耳心舌的尘垢都清除掉了。

潜利阴益:谓冷泉亭给人的好处,有许多并不显露于表面,即指上述对人们思想情操的熏陶。

可胜言:岂能说尽。

“斯所以”句:谓这就是冷泉亭风景在余杭郡最好,在灵隐寺列第一的原因。

杭:指杭州,即余杭郡。四封:余杭郡四边疆界。

先是:在此之前。

领郡者:担任杭州刺史的。

相里君造:姓相里,名造,曾任杭州刺史。“君”,对士大夫的一种敬称。

韩仆射皋:韩皋,字仲闻,曾任杭州刺史,历官东都留守,镇海军及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

裴庶子棠棣:裴棠棣,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太子庶子。

卢给事元辅:卢元辅,字子望,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兵部侍郎、给事中。

元藇: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在白居易之前任杭州刺史,当时任右司郎中员外郎。此亭:即指冷泉亭。

指:手指。

殚(dān):尽。

能事:指从事山水胜境构筑的能力。

继之:继元藇后为杭州刺史。

述而不作:谓记述其事而不再构筑这类亭子。“作”,创造。

长庆三年:唐穆宗即位第三年,公元年。

赏析

本篇选自《白居易集》。长庆二年(822)至四年,作者任杭州刺史。这篇题记即作于长庆三年(823)八月十三日。作者以杭州现任长官身分赞扬前任长官修筑胜景,旨在阐发山水佳境有益身心、陶冶性情的美育作用,符合教化。所以他不对冷泉亭本身作具体描写,而是强调杭州、灵隐寺本属形胜,指出冷泉亭的位置选择得很好,集中抒写在冷泉亭所感受的情趣和所获得的启发。它结构简洁,层次清楚,夹叙夹议,重在议论,而论从景出,情理交融,读来富于情致和理趣。尤其是第二段从冷泉亭春日夏夜的情趣,写到它在山下水中的地位所具有的形胜和情怀,以及坐卧其上的异趣,然后归结于情操的潜移默化,有情有景,有理有致,清婉美净,娓娓动听,有条不紊,确属一种优美的游记笔墨。这篇题记虽然得体地赞扬了前任的政绩,却更富游记的情趣,而对美好的山水风景给人以健康的情操熏陶,作者的见地显然至今仍是有所教益的。

文中所说"五亭"1.虚白亭是 相里君 造的 2.候仙亭是 韩皋 造的 3.观风亭是 裴棠棣 造的 4.见山亭是 卢元辅 造的 5.冷泉亭是 元藇(xu)造的

导读

到杭州游灵隐寺,用得上“热闹”二字。人流、香火、音响,加上火辣辣的太阳。到哪里找一个凉快清爽的去处呢?那就出寺门往西行,去冷泉亭。

冷泉亭最可人的,是枕在一条潺潺流淌的清溪之上。亭双层方形,黛瓦丹柱,由16根圆柱构成一个开敞、宽阔的空间。来到亭中,会立刻感到心如澡雪、通体舒服。清代文人江亢文有两句咏亭的诗,大可玩味:“莫道炎威可炙手,云林尚有冷泉亭。”  冷泉亭历史悠久,它最早建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正在杭州做太守。原亭早已不存,现在人们看到的亭是清代人仿原物格调重修的。原来的亭建在水塘中央,据白居易记载,它“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位置与环境想来比现在优佳得多。不过,人以文传,物以文传,今天游杭州的人能领略冷泉亭,并且思通千载,想象当年清幽的人情风物,仍然要感念大诗人,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篇极难得的文章《冷泉亭记》。  作此文时候,白居易已51岁。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他受朝廷诏命,来到杭州做刺史。他一心要为百姓造福,多做有实效的事,主持修筑了白沙堤,至今西湖的白堤仍是对他精神与业绩的纪念。这时期的白居易,虽然仍怀抱他一生坚持的“兼济”之志,可是经过多年历练,精神倾向上已趋于冷静,崇尚古贤“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能够在对人对事上“寓热于冷”。他认真地操持建冷泉亭,同时把自己的情思志趣映射到实物上,这些都可以在他为冷泉亭所写的文字上透露出来。

猜您喜欢
壶中天·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
宋代张炎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

一川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雪后疏梅,时见两三花。比着桃源溪上路,风景好,不争多。

旗亭有酒径须赊,晚寒些,怎禁他。醉里匆匆,归骑自随车。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

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
唐代李白

三门横峻滩,六剌走波澜。

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

何惭七里濑,使我欲垂竿。

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送刘散员赋得陈思王诗明月照高楼
唐代杨浚

高楼一何绮,素月复流明。重轩望不极,馀晖揽讵盈。

镜华当牖照,钩影隔帘生。逆愁异尊酒,对此难为情。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冉冉 一作:荏苒)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共 一作:其)

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归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

三月
唐代韩偓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

古风·其十五
唐代李白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田家词
唐代元稹

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

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的诗词 ► 白居易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