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清代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注释

屠:这里指屠户,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晚:夜晚,晚上。

归:回家。

止:通“只”,翻译为仅,只。

缀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甚,很。

惧:害怕

投以骨:倒装,就是“以骨投之”,意为把骨头扔给狼。以,把。

从:跟从,跟随。

复:又,再

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故,旧、原来。

窘(jiǒng):困窘,处境危急,困迫为难。

恐:恐惧,担心。

敌:意动用法。这里是动词,指攻击的意思。

顾:看,视。这里指往旁边看。

积薪:堆积柴草。积,堆积。薪,柴草。

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

乃:于是,就。

弛:解除、卸下。

眈眈(dān dān)相向:(狼)瞪着眼看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相:表示偏指一方,指狼瞪屠户,非“相互”。

少(shǎo)时:一会儿

犬坐于前: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久之:很久。之,音节助词,表示修饰前字,没有实在意义。

瞑(míng):闭上眼睛。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悠闲、从容。

暴:突然。

毙:杀死。

洞其中:在柴草中打洞。洞。这里作动词。

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尻(kāo):屁股。

自:从。

股:大腿

假寐(mèi):假装睡觉。 寐:睡觉。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黠:狡猾。

顷刻:一会儿。

亦:也。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

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参考资料:

1、温儒敏总主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85-86

2、刘琦 编著.历代小品文名篇赏析.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2011:88-89

3、邓建烈.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从课内到课外新版 修订本:文汇出版社 ,2003.01:22页

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去 (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 : 到某—地方

2、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

3、耳(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4、股(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屁股

5、盖(盖以诱敌)

古义:原来是

今义:遮蔽、覆盖

6、弛(弛担持刀)

古义:卸下

今义:放松、松弛

7、薪(场主积薪其中)

古义:柴草

今义:工资

8、暴(屠暴起)

古义:突然

今义:强大

二、一词多义

止:

1、通“只”。例句:止有剩骨。

2、停止。例句:一狼得骨止。

意:

1、神情、态度。例句:意暇甚。

2、意图。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情趣。例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

敌:

1、攻击。例句:恐前后受其敌。

2、敌人。例句: 盖以诱敌。

前:

1、前面。恐前后受其敌。

2、向前。狼不敢前。

积薪:

1、堆积柴草。例句:场主积薪其中

2、堆积在那里的柴草。例句:转视积薪后

之:

1、复投之 ( 代狼 )

2、又数刀毙之 ( 代狼 )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主谓之间,不译 )

4、久之,目似瞑 ( 助词,不译 )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助词,的)

以:

1、投以骨(介词,把)

2、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介词,来)

4、盖以诱敌(介词,用来)

三、词类活用

1、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3、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6、(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

7、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8、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

9、(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卸下)。

四、文言文式

(一)省略句

省略宾语: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

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二)倒装句

8、“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9、“意暇甚”,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

10、“身已半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

1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

五、虚词的用法

代词,它,指狼。 例句: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例句: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代词,代狼。 例句:复投之。

介词,把。例句:投以骨。

介词,用。例句:以刀劈狼首。

介词,来。例句: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介词,用来。例句:盖以诱敌。

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指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久之:调节音节,无意义。

亦毙之:代词,指它。

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

盖以诱敌:表原因。这里有“原来”的意思。

赏析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屠夫遇狼)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

这一段又分为三层,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屠夫惧狼)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可是照样投骨的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这是第二层。

“屠大窘”,说明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他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并非它们开始退让。“眈眈相向”,说明两狼既凶狠又狡诈,也准备变换策略,寻机残害屠户。这样,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这是第三层。

(屠夫御狼)第二段分两层:

第一层,从“少时”至“又数刀毙之”。作者在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这是狼在屠户持刀的情况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说明,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狼的狡诈形象,让人们仔细品味,加深对狼的本性的认识。这时的屠户虽然不能猜透它们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但对于狼的凶狠狡诈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不受这种假象欺骗,不是释刀自喜,而是趁机“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结束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闲假象,屠户的暴起动作,相映成趣。

(屠夫杀狼)第二层,屠户杀了眼前的狼而准备赶路,又警惕地转视积薪后,发现了另一只正在钻洞的狼。作者借屠户的锐利的眼睛,点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拙的丑态,次“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行文至此,才以画龙点睛之笔点出屠户“乃悟前狼之假寐,盖以诱敌”的道理,与上层紧相呼应。这使屠户也使读者领悟到:只知狼凶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诈一面,那就要受骗上当;只看到眼前的狼,却不注意暗藏的狼,满足于一时的胜利,到头来还会遭到失败。

第三段,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猜您喜欢
如梦令·自净方能净彼
宋代苏轼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城南二首·其一
宋代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囊萤夜读
唐代〕 晋书·车胤传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王孙满对楚子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秋水(节选)
先秦〕 庄子及门徒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

名场阅历莽无涯,心史纵横自一家。

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

东邻嫠老难为妾,古木根深不似花。

何日冥鸿踪迹遂,美人经卷葬年华。

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
清代厉鹗

月夜过七里滩,光景奇绝。歌此调,几令众山皆响。

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挐音遥去,西岩渔父初宿。

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寂寂冷萤三四点,穿破前湾茅屋。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山中雪后
清代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荷花
清代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林琴南敬师
清代佚名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 蒲松龄的诗词 ► 蒲松龄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