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唐代精卫词

精卫词

唐代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精卫啊精卫,是谁让你来填平这大海?看那海边苍青的石子木块累累堆积!

你誓要将大海填平变成枯池,海中的鱼龙水族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你口喙伤痕累累皆因衔取坚硬木石?山中草木都已没有了完整枝丫!

你早晚在枝头和大海里来回奔波,你不辞辛苦劳碌,奋飞穿行不息止啊,羽翼受到摧残时时堕落在海里。

高山的木石没有搬尽,汹涌的大海还未填平,但愿我的死能换你活过来!

注释

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但得:只要。

何所为:做什么。

穿:破。

空:仅仅。

赏析

相较其他诗人写精卫的诗歌,本诗视角新颖,不是对精卫本身进行评价,而是就其填海这一行为做理性思考,其中有对精卫因为填海而奔波劳累、伤痕累累的同情,又有对精卫填海这一伤及无辜、毁坏草木的行为提出质疑,同时流露出作者无限悲悯的博大情怀。

诗歌首句“精卫谁教尔填海”,表面看是提问,实则是质疑,明知故问,因为谁都知道精卫填海是为了复仇,报“溺亡”之仇。但这一问,更能引起读者对填海这一行为的思考。接下来,作者就围绕着“填海”为读者呈现四幅画面:

第一幅:“海边石子青磊磊”。这是实景描绘,海边,石子堆积如山。这是精卫填海的凭借,石子之多,足见精卫填海的决心。

第二幅:“海中鱼龙何所为”。这是虚景假设,写填海后果。海被填平后,海中鱼龙如涸辙之鲋般陷入困境,无处求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一己之私仇而可能殃及无辜的鱼龙,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逐渐显现。

第三幅:“山中草木无全枝”。先来一句过渡。第五句“口穿岂为空衔石”照应第二句“海边石子青磊磊”,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作者的视角从海边转向山上,然后又是一幅实景描绘,再写填海后果,山中的草木七零八落。填海殃及的不仅是鱼龙,还有山中草木!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进一步显现。

第四幅:“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这幅图景是虚实结合,再写填海后果。虚写精卫因填海而奔波劳累、遍体鳞伤。“朝”“暮”多为想象,互文见义,但虚中有实,突出精卫奔波劳累;“口穿”“羽折“”堕水”为实写之词,实中有虚,写精卫的遍体鳞伤。对精卫填海的行为,作者是理解的,毕竟大海是造成悲剧的元凶;对精卫填海时所遭受的苦痛,作者是饱含悲悯之情的,毕竟精卫有仇报仇的血性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这四幅画面,写填海后果,也是作者悲悯之情的蓄积过程,从伤及无辜到自伤,填海的伤害达到极点,诗人的悲悯之情也达到了极点。

猜您喜欢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唐代岑参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湘江曲
唐代张籍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送杨子
唐代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好事近·夕景

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烟凝碧。楼上谁家红袖,靠阑干无力。鸳鸯相对浴红衣。短棹弄长笛。惊起一双飞去,听波声拍拍。

颍亭

颍上风烟天地回,颍亭孤赏亦悠哉。

春风碧水双鸥静,落日青山万马来。

胜概消沉几今昔?中年登览足悲哀。

远游拟续骚人赋,所惜忽忽无酒杯。

送刘昱
唐代李颀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左掖梨花
唐代丘为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咏函谷关
唐代汪遵

脱祸东奔壮气摧,马如飞电毂如雷。

当时若不听弹铗,那得关门半夜开。

红蕉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槭槭无遗芳。

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