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清代别赋

别赋

清代柳是

草弱朱靡,水夕沉鳞。又碧月兮河粱,秋风兮在林。

指金闺于素璧,向翠幔于琴心。于此言别,怀愁不禁。

云泫泫兮似浮,泉杳杳而始下。抚檐幄之霏凉,拂银筝其孰写。

重以伭花之早寒,玉台之绛粉。既解佩而邅延,更留香之氤氲。

揽红药之夜明,怅青兰而晨恨。会当远友,瞻望孤云。

于是明河欲坠,玉勒半盼。化桃霞兮王孙马,冲柳雪兮游子衣。

离远皋之木叶。牵睛[晴]雾之游丝。度疏林而去我,隔江水之微波。

本平夷而起巘,更通达而成河。妍迹已往,遗恩在涂。

掩电母而不御,杂水业而常孤。思美人兮江溆,触鸾发兮愁余。

并瑶瑟之潺湲。共风吹而无娱。念众族之皎皎,独与予兮纷驰。

谁径逝而不顾,怀缥缈而奚知。诚自悲忧,不可言喻。

更若玄圃词人,洛滨才子。收车轮于博望,荡云物于龙池。

嘉核甫陈,骊歌遽奏。折银蕊于陇上,骄箫馆于池头。

之官京洛,迁斥罗浮。观大旗之莫射。登金谷而不游。

叹木瓜之溃粉,聆悽响于清辀。或朔零陵之事,或念南皮之俦。

咸辞成而琅琅,视工思而最愁。又若河朔少年,南阳乳虎。

感乌马兮庭阶,击苍鹰兮殿上。风戋戋兮渐哀。筑摵摵而欲变。

仁客敛魂,白衣数起。左骖殪兮更不还,黄尘合兮心所为。

忽日昼之晻暧,睹寒景之侵衣。愁莫愁兮众不知,悲何为兮悲壮士。

乃有十年陷敌,一剑怀仇。将置身于广柳,或髡钳而伏匿。

共衰草兮班荆,咽石濑兮设食。逝泛滥于重渊,旷霅煜于窋室。

酒未及潺,餐末及下。歌河上而沾裳,仰驷沫而太息。

若吴门之篪,意本临岐。大梁之客,魂方逝北。当起舞而徘徊,更痛深其危戚。

至若掩纨扇于炎州,却真珠厂玉漏、恩甚兮忽绝,守礼兮多尤。

观蒻羽之拂璧,慨龙帷之郁留,念胶固而独明,惟销铄之莫任。

垂楚组而扰倚,絙凤绶而遣神。盼雉尾于俄顷,迥金螭之别深。

日暮广陵,凭栏水调。似殿台之清虚,识宜春之朗曼。

乃登舟而呜咽,愁别去其漫漫。又若红粉羽林,辟邪独赐。

同武帐之新宠,后灞岸之放归。紫萧兮事远,金缕兮泪滋。

更若长积雪兮闭青冢,嫁绝域兮永乌孙。俨云蝉于万里,即烟霓之夕昏。

雁山晓兮断辽水。红蕉涩兮辞婵嫒。至若灵娥九日兮将梳,苕蓉七夕兮微渡。

月映晰而创虹缕,露流澌兮开房河。披天衣之霄叙,忽云旗之怅图。

亦有托纤阿于淄右,期玉镜于邯郸。甫珊瑚之照耀,亲犀珞之缠绵。

悼亭上之春风,叹上巳于玉面。本独孤之意邈,绕窦女之情娟。

至有虾蟆陵下之歌,燕子楼前之雨。白杨萧萧兮莺冢灰,莓苔瑟瑟兮四陵上。

怆虬膏之水诀,淡华烛而终古。顾骖驔之奠攀,止玉合之荐处。

岂若西园无忌,南国莫愁,始承欢面不替,卒旷然而不违。

君歌折柳于郑风,妾咏蘼芜于天外。异樱桃之夜语,非洛水之朝来。

自罘罳之雀暗,怜兰麝之鸭衰。据青皋之如昨,看盘马之可哀。

招摇蹀躞,花落徘徊。结绶兮在平乐,言别号登高台。

君有旨酒,妾有哀音,为弹一再,徒伤人心。悲夫同在百年之内,共为幽怨之人。

事有参商,势有难易。虽知己而必别,纵暂别其必深。

冀白首而同归,愿心志之固贞。庶乎延平之剑,有时而合。

平原之簪,永永其不失矣。

暂无译文及注释提交译文

猜您喜欢
满江红·代北燕南

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谁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气。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

销不尽,悲歌意。匀不尽,相思泪。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

春不雨

西亭石竹新作芽,游丝已罥樱桃花。

鸣鸠乳燕春欲晚,杖藜时复话田家。

田家父老向我说,“谷雨久过三月节。

春田龟坼苗不滋,犹赖立春三日雪。”

我闻此语重叹息,瘠土年年事耕织。

暮闻穷巷叱牛归,晓见公家催赋入。

去年旸雨幸无愆,稍稍三农获晏食。

春来谷赋复伤农,不见饥鸟啄余粒。

即今土亢不可耕,布谷飞飞朝暮鸣。

舂莩作饭藜作羹,吁嗟荆益方用兵。

蝶恋花·庭院深深人悄悄
清代谭献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鬓钗梁金凤小,低头只是闲烦恼。

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秋夜

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纤云激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

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

声长声短鸡续呜,曙色冷光相激射。

传是楼记
清代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膴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