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
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
倏凉骤暖蚕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
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
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
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
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
译文
夏麦上场,春蚕出筐,这正是田家大忙的时节。
风调雨顺,半月天才下一个晚上的雨,过几天看田地的秧苗都泛青。
天晴下雨都恰合农民的心愿,自古难得。妻子在家里,丈夫在农田各自忙碌。
天气很快就从凉爽变得暖和,蚕很快结茧,茧破蛾出来,大媳妇在缫丝,二媳妇在织布。
二媳妇忙里偷闲修饰打扮,和大媳妇相比,不能很好为家里操劳。
大媳妇饭做熟了都不能及时吃,辛辛苦苦等到养蚕的事情忙结束。
小妇刚刚过门,不好就让她辛苦,只是陪着阿婆玩笑度日。
希望明年还有今年这样的收成,能有多余的大麦、小麦和丝绵。
小媳妇不推辞挑起家务的担子,自己去劳动,让大媳妇在婆婆前侍奉相陪。
注释
皆青秧:田地的秧苗都泛青。
蚕易蛾:蚕很快结茧,茧破则蛾出。
铅华:搽脸的粉。事铅华,修饰打扮之意。
少:稍微。
阿姑:即小姑。顽:嬉也。
“剩贮”句:意为能有多余的大麦、小麦和丝绵。
担上肩:挑起家务的担子。
当姑前:在婆婆前侍奉相陪。
参考资料:
1、本书编委会编.宋元诗观止 下:学林出版社,2015.08:第83页
这首诗描述农桑丰饶之年,一个农家各有分工共同努力从事紧张劳动的欢悦情景。诗歌刻画这家三个媳妇的不同个性及其在繁忙时刻的不同表现,并表达了农民对农业不断获取丰收的愿望,以及对改善生活的追求。全诗风调纯美,情趣盎然。
全诗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由农时人笔,写夏麦上场,春蚕出筐,这正是田家大忙的时节,恰好又是风调雨顺,“阴晴随意”。麦收过后,新秧又已泛青,只见那夫妻双双在田地里忙碌。这真是农家难得的好时光。这一层作者用夹叙夹议的笔法,写出了田家不误农时的勤劳和劳动的热情,赞叹之意已包融在字里行间。
第二层集中笔墨写农家三妇。在蚕已作茧、蚕事正忙之时,大妇绕丝,中妇织帛。中妇年轻,忙里偷闲,不时还要用胭脂打扮一番,比不上大妇操劳顾家,忙得连吃饭都不能及时,一直辛苦到蚕事结束。小妇刚刚过门,不好就让她辛苦,
只是陪着阿婆玩笑度日。这田家辛劳而又和美的情景,是通过家中三位媳妇各自不同的神态举止表现出来的。这里的笔法与辛稼轩《清平乐》词“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相似。辛词依次刻画人物以赞美农家的劳动生活。陈诗则从农家妇女来落笔,排行地位分明,神情各异,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的情趣。第三层写对明年继续得到好收成的祝愿,“剩贮二麦饶丝绵”,农家希望辛苦劳动能结出果实。作者在全诗的结尾,又补写一笔“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小妇今年是新嫁娘,理当照顾,明年就应该减轻大妇的负担,让她去陪陪阿婆了。
作者在这首古诗里反映了风调雨顺年景农民一家的辛勤劳动生活,也写出了劳动之家纯朴和美的家风,以及获得丰收的喜悦和愿望。作者的赞美田家之情是以质朴真切而又饶有情趣的笔触表现出来的。
庆元二年(公元1196),此时作者在通判房州权知州事任上。因为风调雨顺和辛勤劳作,当地便出现了孟子所说的“乐岁终身饱”的景况。作者看到田家丰收后的喜悦,于是作诗以表赞叹之情。
参考资料:
1、赵山林 潘裕民.宋诗三百首:黄山书社,2001.02:第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