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甲弹冰五十弦, 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 扬子江头月满船。
译文
银制的假指甲弹着五十弦的古筝,美妙动听的筝声使得海风骤起大雁也想停下听听。
相识的人们啊究竟有多少离情别怨,似水的月光洒满停泊在杨子江头的船中。
注释
筝:古代拨弦乐器。
银甲:银制的假指甲,套于指上用以弹筝。
弹冰:指拨弦演奏,琴弦在古时候经常被美称为“冰弦”。
五十弦:形容弦之多,“五十”是约数。
海门:地名,元代属扬州路,靠近海边。当时萨都剌的弟弟萨天与滞留海门附近。
雁行:一是指大雁迁徙的习惯,多是排成整齐的队列一起飞行;二是指筝的琴弦下用来捆绑琴弦、用以调节弦的松紧的小柱,琴柱因为在筝面上斜斜排列成行,犹如大雁在天上飞行。
参考资料:
1、刘试骏 张迎胜 丁生俊 选注.萨都剌诗选: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01:37
2、廖菊楝编著.萨都剌: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15-18
3、郭彦全,石惟英编著.千首少儿古诗选译: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11:366
诗的一二句描写了弹筝的场景。其中第二句“海门风急雁行偏”,有两种理解。萨都剌曾有“忽被江风吹酒醒,海门飞雁不成行”之句(《过江后书寄成居竹》),借此表达自己思念亲人的情绪。后人多认为这首诗提到的“海门”也有思念弟弟的含义。海门大风紧刮,天上飞行的大雁队伍也被吹得偏离了原来整齐的队列;以此比喻作者与兄弟被世事所累,只能分居各处,表达了对弟弟的牵挂和思念。这是对第二句的一种理解。另外,这一句也可以如此理解:弹筝者所演奏的曲子高昂激烈,像海边刮起的大风,使得大雁的飞行队列变得参差不齐,暗指由于弹奏者的弹拨动作投入而激烈,连琴弦下的雁柱都有些偏离原来的位置。从前后两句的意思衔接上讲,后一种理解更为连贯。
诗的三四句中的“故人”,既指弹筝者,又指自己,两人都有知音难觅的感叹;“情怨”不仅指私人感情,还包括理想和抱负,而后者正是作者一再感慨、心中难以排遣的伤心事。既然知音难觅,且将一腔心事尽付与江上的朗月清风;这是劝慰弹筝者的话,也符合这首赠答诗的本意。当然,这同时也是在安慰自己。后面一句还点出了聆听演奏的地点是在小舟上,时间是夜里。
诗的前两句基调激烈高昂,铮铮筝声如狂风过耳、大雁偏行,而后两句则风清云淡,满船月光。一曲终了,四周一片安宁,奏者、听者都沉浸在筝曲之中,各怀心事。以月光暗喻心事,以虚写虚,把难以描摹的听曲感受和满腔心事,都托付给照进小舟的明月,意境顿时变得悠远含蓄,留下无限想像空间,读来真是意蕴深长。
《赠弹筝者》是一首七言绝句,短短四句诗行里,熟练地运用了写景、抒情、暗喻等手法。前两句描写弹奏的场景及感受,“银甲”、“弹冰”、“雁行”等词都暗中化用筝的相关典故,紧扣题目;后两句描写弹奏的场所和演奏所带来的内心触动,以照进小舟的江月来比喻心事,清风朗月扑面而来,有如顿悟的境界。前后两联各有两重意境,又语带双关,每一句似乎都有曲折内在的含意,耐人品味。
参考资料:
1、廖菊楝编著.萨都剌: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15-18
《赠弹筝者》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说弹筝者技巧高明及筝曲给人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沉浸在筝曲之中,感慨万千,同时点明了弹筝的地点、环境。诗中用文字形容声音,运用借景抒情、暗喻等手法,别具特色,耐人品味,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
清萨龙光将这首诗归入元泰定四年(1327),即萨都剌登进士第前后。诗题中的“弹筝者”,一般认为指当时扬州筝工沈生。元代另一位诗人张翥的词《声声慢》,题下说明“扬州筝工沈生弹虞学士深《浣溪沙》,求赋”,后人认为沈生与当时的文人墨客有交往,这首诗中的弹筝者大约也是这位沈生。作者听他弹奏一曲,有感而发作下此诗。
参考资料:
1、廖菊楝编著.萨都剌: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