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贤明的君主端坐在朝廷上,向大臣们询问治国的良方,垂衣拱手,就能无为而治,天下太平,政绩彰明。。
有道的君主考核百官,论功行赏,爱抚、体恤天下老百姓,就能使四方各族人心悦诚服地俯首称臣。
无论远近,普天之下都是一个整体,四海之内都归顺于王。
注释
坐朝:君主坐在朝堂上,指听取并处理政事。
问道:请教治国的道理。垂拱:垂衣拱手,指毫不费力。《尚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垂拱:垂衣拱手,什么都不做。常用来赞颂君主无为而治。
平章:辨别彰明。平者正之,使不倾;章者明之,使不昧。也作筹划之意,指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爱:关怀。
育:养育,教化。
黎首:黎民黔首,指百姓。黎,黑色。首,头。古代百姓庶民不能着冠,露出黑色的头发,故用黎首代指庶民、百姓。《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臣伏:使……屈服称臣。
戎羌(qiāng):我国古代的两个少数民族,这里代指少数民族,泛指其他民族。古时候,中原一代的华夏民族与周围许多其他民族共处,时战时和,对这些民族,旧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说。羌,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今羌族前身),主要分布于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
遐(xiá)迩(ěr):远近。一体:一样,一同。指无论远近都归一成为整体。出自司马相如《难蜀父老》:“遐迩一体,中外禔福,不亦康乎?”
率宾:指四海之内。归:归顺。《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解读
历朝历代的百姓都渴望遇到贤明皇帝、有道英主,因为在“人治”的中国古代社会,君主英明、有道,就意味着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兴盛,社会不断进步,万民归心,百姓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纵观中国历史,贤明有道的皇帝不外乎有这样几个特性:
其一,勤勉。皇帝要勤于政事,履行职责,试想王座之上若总是空空如也,下面的臣子也难免会懈怠。历史上最有名的勤勉之君当属清世宗雍正了,他除了生日当天,从无懈怠的时候,每天几乎只休息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工作。不过,历史上也有非常怠惰的皇帝,比如明神宗朱翊钧,这位天子居然能够二十多年不临朝听政,以至于万历中后期的内阁大臣们都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皇帝怠惰到如此地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到了万历末期时,朝中会出现严重的机构虚设、官职空缺现象了。
其二,谦逊。皇帝是九五之尊,享受无上的尊崇,但这并不意味着皇帝就是真理的化身。他毕竟也是人,思考问题会片面,处理事物会犯错,所以也需要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历史上少有的谦逊皇帝,他将皇帝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不仅允许大臣魏徵犯颜直谏,而且罕见地认同“民贵君轻”的思想。
其三,仁爱。皇帝爱民,民才会爱皇帝。历史上残害百姓的暴君通常都没有好下场,夏桀被放逐而死,商纣自焚而亡,还有秦二世胡亥、隋炀帝杨广,皆是被臣下杀死的。这些皇帝之所以结局凄惨,就是因为他们用残暴的行径背叛了群臣的信任,践踏了万民的爱戴,所以有此结局并不意外。
“大一统”的概念由来已久,西周立国时,周天子便以“天下共主”之名统一了天下。之后,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等“大一统”的时代。所谓“大一统”,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意思。
其一,领土完整。领土完整是大一统的基础,是统一行政管辖的前提。
其二,文化融通。不同文化能够融会贯通是构建相同或相似的意识形态的前提。
其三,民族认同。不同民族之间的认同是实现民族和谐共存的前提。此处需要特别指出,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绝大多数民族都将自己视作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将自己民族所创造的文明归入中华文明的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