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国学典籍三国志三国志·魏书·徐胡二王传

三国志·魏书·徐胡二王传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於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文帝践阼,历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著称,赐爵关内侯。车驾幸许昌,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子反毙於谷阳,御叔罚於饮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至,值诸葛亮出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上脩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乃支度州界军用之馀,以市金帛犬马,通供中国之费。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禁厚葬,断淫祀,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西域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讨叛羌柯吾有功,封都亭侯,邑三百户,加建威将车。邈与羌、胡从事,不问小过;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赏赐皆散与将士,无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天子闻而嘉之,随时供给其家。弹邪绳枉,州界肃清。

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迁为司隶校尉,百寮敬惮之。公事去官。后为光禄大夫,数岁即拜司空,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则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辞不受。嘉平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薨于家,用公礼葬,谥曰穆侯。子武嗣。六年,朝廷追思清节之士,诏曰:“夫显贤表德,圣王所重;举善而教,仲尼所美。故司空徐邈、征东将军胡质、卫尉田豫皆服职前朝,历事四世,出统戎马,入赞庶政,忠清在公,忧国忘私,不营产业,身没之后,家无馀财,朕甚嘉之。其赐邈等家谷二千斛,钱三十万,布告天下。”邈同郡韩观曼游,有鉴识器幹,与邈齐名,而在孙礼、卢毓先,为豫州刺史,甚有治功,卒官。卢钦著书,称邈曰:“徐公志高行絜,才博气猛。其施之也,高而不狷,絜而不介,博而守约,猛而能宽。圣人以清为难,而徐公之所易也。“或问钦:“徐公当武帝之时,人以为通,自在凉州及还京师,人以为介,何也?”钦答曰;”往者毛孝先、崔季珪等用事,贵清素之士,于时皆变易车服以求名高,而徐公不改其常,故人以为通。比来天下奢靡,转相仿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与俗同,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也。是世人之无常,而徐公之有常也。”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朱绩俱知名於江、淮间,仕州郡。蒋济为别驾,使见太祖。太祖问曰:“胡通达,长者也,宁有子孙不?”济曰:“有子曰质,规模大略不及於父,至於精良综事过之。”太祖即召质为顿丘令。县民郭政通於从妹,杀其夫程他,郡吏冯谅系狱为证。政与妹皆耐掠隐抵,谅不胜痛,自诬,当反其罪。质至官,察其情色,更详其事,检验具服。

入为丞相东曹议令史,州请为治中。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质辞以疾。辽出谓质曰:“仆委意於君,何以相辜如此?”质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身为雅士,往者将军称之不容於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辽感言,复与周平。

太祖辟为丞相属。黄初中,徙吏部郎,为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士卢显为人所杀,质曰:“此士无雠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每军功赏赐,皆散之於众,无入家者。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

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朱然围樊城,质轻军赴之。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下,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性沉实内察,不以其节检物,所在见思。嘉平二年薨,家无馀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曰贞侯。子威嗣。六年,诏书褒述质清行,赐其家钱谷。语在徐邈传。威,咸熙中官至徐州刺史,有殊绩,历三郡守,所在有名。卒於安定。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凌年长,昶兄事之。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时都畿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釐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於时务者二十馀篇,又著兵书十馀篇,言奇正之用,青龙中奏之。

其为兄子及子作名字,皆依谦实,以见其意,故兄子默字处静,沈字处道,其子浑字玄冲,深字道冲。遂书戒之曰:

夫人为子之道,莫大於宝身全行,以显父母。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于灭亡之祸者,何也?由所祖习非其道也。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则宗族安之,仁义则乡党重之,此行成於内,名著于外者矣。人若不笃於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浮华则有虚伪之累,朋党则有彼此之患。此二者之戒,昭然著明,而循覆车滋众,逐末弥甚,皆由惑当时之誉,昧目前之利故也。夫富贵声名,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何也?恶不由其道耳。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咨。语曰:“如不知足,则失所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古者盘杅有铭,几杖有诫,俯仰察焉,用无过行;况在己名,可不戒之哉!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戒阙党也。若范匄对秦客而武子击之,折其委笄,恶其掩人也。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故三郤为戮于晋,王叔负罪於周,不惟矜善自伐好争之咎乎?故君子不自称,非以让人,恶其盖人也。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夫毁誉,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是以圣人慎之。孔子曰:“吾之於人,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必有所试。”又曰:“子贡方人。赐也贤乎哉,我则不暇。”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

昔伏波将军马援戒其兄子,言:“闻人之恶,当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也。”斯戒至矣。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於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於身,又何反报焉?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人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脩己也。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脩。”斯言信矣。若与是非之士,凶险之人,近犹不可,况与对校乎?其害深矣。夫虚伪之人,言不根道,行不顾言,其为浮浅较可识别;而世人惑焉,犹不检之以言行也。近济阴魏讽、山阳曹伟皆以倾邪败没,荧惑当世,挟持奸慝,驱动后生。虽刑於鈇钺,大为炯戒,然所汙染,固以众矣。可不慎与!

若夫山林之士,夷、叔之伦,甘长饥於首阳,安赴火於绵山,虽可以激贪励俗,然圣人不可为,吾亦不愿也。今汝先人世有冠冕,惟仁义为名,守慎为称,孝悌於闺门,务学於师友。吾与时人从事,虽出处不同,然各有所取。颍川郭伯益,好尚通达,敏而有知。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馀;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昵之,不愿儿子为之。北海徐伟长,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澹然自守,惟道是务。其有所是非,则讬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吾敬之重之,愿儿子师之。东平刘公幹,博学有高才,诚节有大意,然性行不均,少所拘忌,得失足以相补。吾爱之重之,不愿儿子慕之。乐安任昭先,淳粹履道,内敏外恕,推逊恭让,处不避洿,怯而义勇,在朝忘身。吾友之善之,愿儿子遵之。若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汝其庶几举一隅耳。及其用财先九族,其施舍务周急,其出入存故老,其论议贵无贬,其进仕尚忠节,其取人务实道,其处世戒骄淫,其贫贱慎无戚,其进退念合宜,其行事加九思,如此而已。吾复何忧哉?

青龙四年,诏“欲得有才智文章,谋虑渊深,料远若近,视昧而察,筹不虚运,策弗徒发,端一小心,清脩密静,乾乾不解,志尚在公者,无限年齿,勿拘贵贱,卿校已上各举一人”。太尉司马宣王以昶应选。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馀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于二州,广农垦殖,仓谷盈积。

嘉平初,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乃奏博问大臣得失。昶陈治略五事:其一,欲崇道笃学,抑绝浮华,使国子入太学而脩庠序;其二,欲用考试,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其三,欲令居官者久於其职,有治绩则就增位赐爵;其四,欲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其五,欲绝侈靡,务崇节俭,令衣服有章,上下有叙,储谷畜帛,反民於朴。诏书褒赞。因使撰百官考课事,昶以为唐虞虽有黜陟之文,而考课之法不垂。周制冢宰之职,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又无校比之制。由此言之,圣主明於任贤,略举黜陟之体,以委达官之长,而总其统纪,故能否可得而知也。其大指如此。

二年,昶奏:“孙权流放良臣,適庶分争,可乘衅而制吴、蜀;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皆在江北,民夷与新城郡接,可袭取也。”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昶诣江陵,两岸引竹縆为桥,渡水击之。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於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追斩数百级。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追军,与战,克之。绩遁走,斩其将锺离茂、许旻,收其甲首旗鼓珍宝器仗,振旅而还。王基、州泰皆有功。於是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毌丘俭、文钦作乱,引兵拒俭、钦有功,封二子亭侯、关内侯,进位骠骑将军。诸葛诞反,昶据夹石以逼江陵,持施绩、全熙使不得东。诞既诛,诏曰:“昔孙膑佐赵,直凑大梁。西兵骤进,亦所以成东征之势也。”增邑千户,并前四千七百户,迁司空,持节、都督如故。甘露四年薨,谥曰穆侯。子浑嗣,咸熙中为越骑校尉。

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也。少孤,与叔父翁居。翁抚养甚笃,基亦以孝称。年十七,郡召为吏,非其好也,遂去,入琅邪界游学。黄初中,察孝廉,除郎中。是时青土初定,刺史王凌特表请基为别驾,后召为秘书郎,凌复请还。顷之,司徒王朗辟基,凌不遣。朗书劾州曰:“凡家臣之良,则升于公辅,公臣之良,则入于王职,是故古者侯伯有贡士之礼。今州取宿卫之臣,留秘阁之吏,所希闻也。”凌犹不遣。凌流称青土,盖亦由基协和之辅也。大将军司马宣王辟基,未至,擢为中书侍郎。

明帝盛脩宫室,百姓劳瘁。基上疏曰:“臣闻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故在民上者,不可以不戒惧。夫民逸则虑易,苦则思难,是以先王居之以约俭,俾不至於生患。昔颜渊云东野子之御,马力尽矣而求进不已,是以知其将败。今事役劳苦,男女离旷,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於未尽,节力役於未困。昔汉有天下,至孝文时唯有同姓诸侯,而贾谊忧之曰:‘置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因谓之安也。’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使贾谊复起,必深切于曩时矣。”

散骑常侍王肃著诸经传解及论定朝仪,改易郑玄旧说,而基据持玄义,常与抗衡。迁安平太守,公事去官。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出为安丰太守。郡接吴寇,为政清严有威惠,明设防备,敌不敢犯。加讨寇将军。吴尝大发众集建业,扬声欲入攻扬州,刺史诸葛诞使基策之。基曰:“昔孙权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后全琮出庐江,朱然寇襄阳,皆无功而还。今陆逊等已死,而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未信。此不过欲补定支党,还自保护耳。”后权竟不能出。时曹爽专柄,风化陵迟,基著时要论以切世事。以疾徵还,起家为河南尹,未拜,爽伏诛,基尝为爽官属,随例罢。

其年为尚书,出为荆州刺史,加扬烈将军,随征南王昶击吴。基别袭步协於夷陵,协闭门自守。基示以攻形,而实分兵取雄父邸阁,收米三十馀万斛,虏安北将军谭正,纳降数千口。於是移其降民,置夷陵县。赐爵关内侯。基又表城上昶,徙江夏治之,以偪夏口,由是贼不敢轻越江。明制度,整军农,兼脩学校,南方称之。时朝廷议欲伐吴,诏基量进趣之宜。基对曰:“夫兵动而无功,则威名折於外,财用穷於内,故必全而后用也。若不资通川聚粮水战之备,则虽积兵江内,无必渡之势矣。今江陵有沮、漳二水,溉灌膏腴之田以千数。安陆左右,陂池沃衍。若水陆并农,以实军资,然后引兵诣江陵、夷陵,分据夏口,顺沮、漳,资水浮谷而下。贼知官兵有经久之势,则拒天诛者意沮,而向王化者益固。然后率合蛮夷以攻其内,精卒劲兵以讨其外,则夏口以上必拔,而江外之郡不守。如此,吴、蜀之交绝,交绝而吴禽矣。不然,兵出之利,未可必矣。”於是遂止。

司马景王新统政,基书戒之曰:“天下至广,万机至猥,诚不可不矜矜业业,坐而待旦也。夫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思虑审定则教令不烦,亲用忠良则远近协服。故知和远在身,定众在心。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皆一时正士,有直质而无流心,可与同政事者也。”景王纳其言。

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常乐亭侯。毌丘俭、文钦作乱,以基为行监军、假节,统许昌军,適与景王会於许昌。景王曰:“君筹俭等何如?”基曰:“淮南之逆,非吏民思乱也,俭等诳胁迫惧,畏目下之戮,是以尚群聚耳。若大兵临偪,必土崩瓦解,俭、钦之首,不终朝而县於军门矣。”景王曰:“善。”乃令基居军前。议者咸以俭、钦慓悍,难与争锋。诏基停驻。基以为:“俭等举军足以深入,而久不进者,是其诈伪已露,众心疑沮也。今不张示威形以副民望,而停军高垒,有似畏懦,非用兵之势也。若或虏略民人,又州郡兵家为贼所得者,更怀离心;俭等所迫胁者,自顾罪重,不敢复还,此为错兵无用之地,而成奸宄之源。吴寇因之,则淮南非国家之有,谯、沛、汝、豫危而不安,此计之大失也。军宜速进据南顿,南顿有大邸阁,计足军人四十日粮。保坚城,因积谷,先人有夺人之心,此平贼之要也。”基屡请,乃听进据〈氵隱〉水。既至,复言曰:“兵闻拙速,未睹工迟之久。方今外有强寇,内有叛臣,若不时决,则事之深浅未可测也。议者多欲将军持重。将军持重是也,停军不进非也。持重非不行之谓也,进而不可犯耳。今据坚城,保壁垒,以积实资虏,县运军粮,甚非计也。”景王欲须诸军集到,犹尚未许。基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彼得则利,我得亦利,是谓争城,南顿是也。”遂辄进据南顿,俭等从项亦争欲往,发十馀里,闻基先到,复还保项。时兖州刺史邓艾屯乐嘉,俭使文钦将兵袭艾。基知其势分,进兵偪项,俭众遂败。钦等已平,迁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进封安乐乡侯。上疏求分户二百,赐叔父子乔爵关内侯,以报叔父拊育之德。有诏特听。

诸葛诞反,基以本官行镇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时大军在项,以贼兵精,诏基敛军坚垒。基累启求进讨。会吴遣朱异来救诞,军於安城。基又被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谓诸将曰:“今围垒转固,兵马向集,但当精脩守备以待越逸,而更移兵守险,使得放纵,虽有智者不能善后矣。”遂守便宜上疏曰:“今与贼家对敌,当不动如山。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於势大损。诸军并据深沟高垒,众心皆定,不可倾动,此御兵之要也。”书奏,报听。大将军司马文王进屯丘头,分部围守,各有所统。基督城东城南二十六军,文王敕军吏入镇南部界,一不得有所遣。城中食尽,昼夜攻垒,基辄拒击,破之。寿春既拔,文王与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志,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至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是过也。”文王欲遣诸将轻兵深入,招迎唐咨等子弟,因衅有荡覆吴之势。基谏曰:“昔诸葛恪乘东关之胜,竭江表之兵,以围新城,城既不拔,而众死者太半。姜维因洮上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军覆上邽。夫大捷之后,上下轻敌,轻敌则虑难不深。今贼新败於外,又内患未弭,是其脩备设虑之时也。且兵出逾年,人有归志,今俘馘十万,罪人斯得,自历代征伐,未有全兵独克如今之盛者也。武皇帝克袁绍於官渡,自以所获已多,不复追奔,惧挫威也。”文王乃止。以淮南初定,转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进封东武侯。基上疏固让,归功参佐,由是长史司马等七人皆侯。

是岁,基母卒,诏秘其凶问,迎基父豹丧合葬洛阳,追赠豹北海太守。甘露四年,转为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常道乡公即尊位,增邑千户,并前五千七百户。前后封子二人亭侯、关内侯。

景元二年,襄阳太守表吴贼邓由等欲来归化,基被诏,当因此震荡江表。基疑其诈,驰驿陈状。且曰:“嘉平以来,累有内难,当今之务,在于镇安社稷,绥宁百姓,未宜动众以求外利。”文王报书曰:“凡处事者,多曲相从顺,鲜能确然共尽理实。诚感忠爱,每见规示,辄敬依来指。”后由等竟不降。

是岁基薨,追赠司空,谥曰景侯。子徽嗣,早卒。咸熙中,开建五等,以基著勋前朝,改封基孙廙,而以东武馀邑赐一子爵关内侯。晋室践阼,下诏曰:“故司空王基既著德立勋,又治身清素,不营产业,久在重任,家无私积,可谓身没行显,足用励俗者也。其以奴婢二人赐其家。”

评曰:徐邈清尚弘通,胡质素业贞粹,王昶开济识度,王基学行坚白,皆掌统方任,垂称著绩。可谓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

译文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县人。太祖平定河朔地区后,征召他担任丞相军谋掾,又尝试着担任奉高县令,又入京担任东曹议令史。魏国刚建立时,徐邈做为尚书郎。当时的律令禁酒,而徐邈私下饮酒一直于大醉。校事赵达询问政事,徐邈说是:“中圣人。”赵达将这件事上告太祖,太祖很愤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言说:“平时喝醉酒的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徐邈性情注重修养,行事谨慎,这只不过是偶尔喝醉的胡言罢了。”最后徐邈因此得以免于刑罚。后来徐邈兼任陇西太守,转任南安太守。文帝登基后,徐邈曾担任过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的地方都有很好的声誉,被赐封关内侯的爵位。文帝来到许昌,询问徐邈说:“还要再说中圣人吗?”徐邈回复说:“过去子反在谷阳醉酒倒地,御叔因为饮酒被重罚,臣的嗜好和这二人相同,不能控制自己,所以有时还会喝醉。但宿瘤因为丑陋被记录在史传中,而我因为醉酒得到赏识。”文帝大笑,回头对身边人说:“这个名声没有虚传啊。”提升徐邈为抚军大将军军师。

明帝因为凉州地处偏远,南面又和西蜀接壤,就任命徐邈为梁州刺史,让他持符节兼任护羌校尉。徐邈到了凉州后,正遇上诸葛亮出兵祁山,陇右三郡接着反叛,徐邈就派参军和金城太守等人攻打南安的贼寇,击溃了他们。河右地区雨水缺乏,经常因收成不好而苦恼,徐邈上书请求修筑武威、酒泉的盐池以收藏敌人的粮食,又大力开辟水田,招募贫穷的百姓来耕种,家家户户都粮食充足,官府仓库都堆满了。徐邈还支取州中剩余的军费,用来购买金帛犬马,以供应中原地区的使用。徐邈还渐渐收集民间私藏的武器,收藏在府库中。然后以仁义做为百姓的表率,建立学校,明确教化,禁止厚葬,断绝过分的祭祀,奖赏善行惩罚恶行,教化被推广得很好,百姓都衷心归附。西域和中原地区连通,外邦民族入朝进贡,都是徐邈的功劳。徐邈因为征讨反叛的羌族部落柯吾有功,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加官建威将军。徐邈和羌人、胡人交往处事,不责问小的过失;如果犯了大醉,都先告知他们的首领,该死的就斩首示众,所以百姓对他都很信服并畏惧他的威势。徐邈将自己得到的赏赐都散发给将士们,没有拿回家的,家中妻子孩子衣食不足;天子得知后很少赞赏,经常给他家中提供物品、徐邈惩治邪恶,处置奸邪,州郡中就平静下来。

正始元年(240),徐邈回京担任大司农。后来升任为司隶校尉,朝臣们都敬重忌惮他。后来因为公事离开官位。后来担任光禄大夫,几年后就任授命为司空,徐邈感叹说:“三公,是讨论大道的官位,没有合适的人选就空缺,我怎么可以以年老多病的状态忝列其中呢?”所以坚决推辞没有接受任命。嘉平元年(249),他七十八岁,以大夫的职位在家中去世,朝廷让他按照公的礼节下葬,谥号为穆侯。他的儿子徐武承袭爵位。嘉平六年(254),朝廷追念清廉节义的士人,诏令说:“彰显贤能表明德行,是英明的君主所看重的;推举好的人来教化,是孔子所赞美的。已故司空徐邈、征东将军胡质、卫尉田豫都在前朝任职,经过四朝,出征统率军队,入朝辅佐政事,忠诚和清廉都放在公事上,忧心天下不顾自己,不置办产业,在去世之后,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朕很赞赏他们。现在赏赐徐邈等人的家中两千斛粮食,三十万钱,并昭告天下。”徐邈同郡的韩观曼游,有赏识人才的才干,和徐邈齐名,名声还在孙礼、卢毓的前面,担任豫州刺史时,治理百姓很有功绩,后来在官任上去世。卢钦撰写书籍,称赞徐邈说:“徐公志向高远,行为连接,学问渊博,志气刚猛。他施行政策时,总是见识高远却不急躁,正直而不与人同谋,广博却能信守约定,刚猛却能宽恕他人。圣人认为清廉很难,但对徐公来说很容易。”有人问卢钦:“徐公在武帝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很通达,但自从在凉州任刺史到返回京城,大家又认为他和人同谋,为什么呢?”卢钦回答说:“过去毛孝先、崔季珪等人主管事务,看重清廉素朴的士人,当时的人都改变车马服饰以求得好名声,而徐公没有改变平常的做法,所以众人都认为他和通达。近来天下奢靡成风,大家都转而现房,而徐公又风雅高尚,没有改变,不和世俗相同,所以之前的通达,就变成了现在的特立独行。这是世人变化无常,而徐公一直坚守啊。”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年少时和蒋济、朱绩一同在江淮间闻名,在州郡中任职。蒋济担任别驾,出使拜见太祖。太祖问他说:“胡通达已经是年老长者了,他有子孙了吗?”蒋济说:“有儿子叫胡质,言行举止大概比不上他的父亲,但在处理事务上超过他父亲。”太祖随即征召胡质担任顿丘县令。县中百姓郭政和堂妹通奸,杀害了堂妹的夫君程他,郡吏冯谅被关在监狱作证人。郭政和堂妹都忍耐着拷问,抵赖罪行,冯谅不能忍受痛苦,就诬陷自己。胡质到任之后,观察他们的神色,详细了解情况,查验案件,大家都很信服。

胡质入朝担任丞相东曹议令史,州郡请他担任侍中。将军张辽与他的护军武周有嫌隙。张辽见到刺史温恢,请求征召胡质为官,胡质以生病为由推辞了。张辽出来后对胡质说:“我属意让你做官,你怎么这样辜负我?”胡质说:“古人的交往,求取的多但知道他不贪婪,阵前逃跑但知道他不是胆怯,听到流言但是不相信,所以能有终生的交往。武伯南是高雅之士,过去将军对他赞不绝口,现在因为一点小小的矛盾就生出了嫌隙。更何况我才学浅薄,又怎么能一直和你交好呢?所以不愿意去你那里做官。”张辽有感于胡质的话,又和武周重新交好。

太祖征召他为丞相属。黄初年间,胡质转任为吏部郎,担任常山太守,又调到东莞任职。士人卢县被人杀害,胡质说:“这个士人没有仇家,却有年轻的妻子,所以才被杀吗?”于是将跟卢显临近居住的年轻人都召见来,问到书吏李若,发现他神色变化,就深入追问情况。李若就自首了,罪人就抓住了。每次有军功赏赐,胡质都散发给众人,没有拿回家的。他在郡中任职九年,官吏百姓都很安定,将士都愿意誓死效命。

后来胡质调任为荆州刺史,加官振威将军,赐封关内侯的爵位。吴国大将朱然围攻樊城,胡质率轻兵奔赴。商议的人都认为贼军强盛不能追击,胡质说:“樊城地处低下,兵力又少,所以应该出兵做为他们的外援;不这样做,樊城就危险了。”就率兵逼近重围,城中得知后才安定下来。胡质被提升为征东将军,持符节督领青州、徐州各项军事事务。他推广农业,储备粮食,仓库中有够吃好几年的储备,又修建了东征台,一面耕种一面守卫。又将各郡的水道连通起来,有利于船只通行,做好准备等待敌军。海边一直没有什么事。

胡质性情沉稳实诚,会反省自己,不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事情,所在的地方都被人们拥戴。胡质在嘉平二年(250)去世,家中没有什么财产,只有皇帝赏赐的衣物和书柜。军师将情况上报朝廷,朝廷追封他为阳陵亭侯,食邑一百户,谥号为贞侯。他的儿子胡威承袭爵位。嘉平六年(254),皇帝颁下诏书叙述赞赏胡质清正的品行,赏赐他的家属钱财和粮食。这件事在《徐邈传》中另有记载。胡威,咸熙年间曾担任徐州刺史,有特殊的功绩,曾担任过三郡的太守,所在的地方,他都很出名。最后在安定去世。

王昶,字文舒,太原郡晋阳人。年少时和同郡的王凌都很出名。王凌年纪比较大,王昶用侍奉兄长的礼节对待他。文帝还在东宫为太子时,王昶担任太子文学,又转为中庶子。文帝登基后,王昶被提升为散骑侍郎,为洛阳地区主持农事。当时京城附近的土地树木繁盛,王昶开垦荒地,努力劝勉百姓,开垦了很多土地。后来王昶调任衮州刺史。明帝登基后,给王昶加官扬烈将军,赐封关内侯的爵位。王昶虽然在外地任职,但心系朝廷,认为魏朝延续了秦朝、汉朝的弊端,法令严苛琐碎,很少修改国家法典以符合先王的风范,而希望政治教化都能兴盛起来,但最终没做到。王昶就撰写了《治论》,大概依照古代制度,并且符合当前实际的有二十多篇,又撰写了十几篇《兵书》,讨论用兵交战的办法,在青龙年间上奏朝廷。

王昶为他兄长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起名字,都依照谦虚和实诚的想法,所以他兄弟的孩子,王默字处静,王沈字处道,自己的孩子一个叫王浑,字玄冲,一个叫王深,字道冲。他又写信劝戒他们说:

为人孩子方法,没有比看重自己保全品行更重要的,才得以彰显父母。这三方面,每个人都知道其中的好处,但会有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并使家庭陷入危亡的境地,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家的传统不是正道。孝敬仁义,是各事业的首要要求,实行之后才能立身,也是立身的根本。讲求孝敬,那宗族中才能安定,讲求仁义,那邻里乡亲才会看重,这是从内心去施行,而在外部成就名声。人如果不坚持良好的品行,却舍弃道德根本追求末流东西,就会陷入浮华奢靡的生活,就会结成党羽;浮华奢靡,就会有虚伪名声的牵累,结党营私就会为彼此埋下祸患。这两者的训诫,是昭然若揭的,而沿着失败的教训不断往前走,追求浮华更加严重,都是因为被一时的名誉迷惑,被眼前的利益欺骗。富贵名声,是人的感情所乐于取得的,但君子得到了却不要,为什么呢?只是因为他们厌恶得到的方式不是正道。担心人知道前进却不知道收敛,知道追求欲望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有困窘的牵累,有悔恨的想法。俗话说:‘如果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想要的。’所以学会满足,那就会知足了。纵观往事的成败,探察将来的吉凶,那些追求名利,想要却不知满足的人,能保持家业,保全福气利禄,是没有过的。我希望你们立身行事,要遵循儒家的教化,践行道家的言论,所以才用玄默、冲虚做为你们的名字,我希望你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能想到这个意思,不敢违背。从前盘子上有铭文,几杖上有诫文,是希望抬头低头都能看到这些,因此不要有过失的行为;更何况这是在自己的名字上,怎么能不慎重呢!事物成长得很快就会消亡得快,成就得晚就得到善终。早上开花的草,下午就会凋零;松柏茂盛,在隆冬时节也不衰败。所以高雅的君子厌恶速成,对儒学很慎重。就像范睺看不起秦客而武子用手杖击打他,折断他帽冠上的簪子,是因为厌恶他看不起人。人有善行,很少有不自夸的,有才能的人很少有不夸耀的;自夸就会轻视他人,夸耀就会盛气凌人。轻视他人的,别人也会轻视他,盛气凌人的,也会有人在他之上。所以晋大夫却锜、却犨、却至被晋国杀害,王叔因为和人争斗,成为周朝罪人,这些不都是夸耀善行,争权夺利的过错吗?所以君子不自夸,不是要谦让他们,是厌恶凌驾在他人之上。将能低头看做不屈,将谦让看做获得,弱势看做强大,这样,很少有不能保全的。诋毁他人名誉,是祸事的根源,也是灾祸的开端,所以圣人很慎重。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又说:‘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暇去评论别人。’以圣人的品德,尚且这样子,更何况平庸之辈,又怎么能轻易诋毁他人名誉呢?

过去伏波将军马援劝诫他兄长的儿子说:‘得知他人的恶行,应该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中听到就好了,口中不能说出去。’这个告诫真是细致了。别人有时候诋毁自己,应该退下反省自己。如果自己确实有可以诋毁的地方,那他说的话是适当的;如果自己没有可以诋毁的言行,那他说的话就是虚妄的。如果说的话适当,就不应该埋怨他人,如果他的话是虚妄的,那对自己就没有什么损害,又为什么要报复呢?况且得知他人毁谤自己而愤怒的人,再把不好的名声推到他人身上,那别人的抱负就会更严重,不如默默修养自己。谚语说:‘拯救受冻的人,没有比厚毛皮衣更好的,停止毁谤,没有比修养自己更好的。’这话确实是对的啊。如果和喜欢搬弄是非、凶狠阴险的人来往,靠近他们都尚且不好,更何况是和他们对比呢?这个危害是很深的。那些虚伪的人,说话不依据道义,行为举止不顾及自己的言论,他们的肤浅还是能看出来的;但世人被迷惑,就不愿意检验他们的言行了。近代的阴魏讽、山阳曹伟都因为为人不正而失败身死,迷惑当时的人,扶持奸邪之人,扇动年轻人。虽然最后被处以死刑,成为很明显的鉴戒,但他们所影响的人,已经很多了。难道能不慎重吗!

那些隐居山林的士人,像伯夷、叔齐这类人,甘愿在首阳山忍受饥饿,还有像介子推这样,宁愿再绵山被烧死,这样的行为虽然可以激励世俗之人,但圣人不会这样做,我也不愿意你们做这样的事。现在你们的祖先,世代为官,将仁义看做重要的名声,谨受慎重,在家中讲求孝悌,对师友讲求学习。我和时人共事,虽然出身不一样,但是各有所求取的方面。颍川的郭伯益,崇尚通达,为人聪慧有学识。他的为人,心胸不够宽阔,但是轻视权贵;得到好的人,就很看重他们,得不到好的人,就像草一样忽视他们。我因为了解他们,所以亲近他们,但不希望你们也这样做。北海郡的徐伟长,不追求名声,不求取利益,淡然处世,坚守自我,只将正道看做要务。他对人事有褒贬评价,就假托古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当时的人就没有褒贬评价。我敬重他们,希望儿子能学习他们。东平的刘公幹,博学多闻很有才干,节操忠诚,志向远大,但是性情和品行不相符,很少有拘束和顾忌,正负面足够相互弥补。我喜欢并看重他,但不希望儿子仰慕他。乐安的任昭先,淳厚质朴,践行正道,内心敏锐而外表宽和,谦逊恭敬,居处不避开洼地,看起来怯懦但是能见义勇为,在朝中为官能忘记自身得失。我和他交好,希望儿子能遵循他为人处世的做法。如果从这里引申出来,从相似事物来做,你们应该可以从这中间学习到一些东西。至于在使用钱财方面,应该以宗族为先,如果要施舍,应该关注那些急需的人,出入乡里朝廷一定要慰问老人,议论时不要贬低别人,作官时要崇尚忠诚节操,和人交往应该看重踏实正道,为人处世应该不要骄奢淫逸,贫贱的时候要慎重,不要哀戚,为人进退应该考虑合适的做法,做事时应该仔细思虑,这样罢了。我还担忧什么呢?

青龙四年(236),明帝下诏说“希望能得到有才智谋略,有文学才干,能预料时态发展,看到幽暗能有所明察,谋划事情不虚假,计策不白白实行,端正心思,清心修养,稳重安定,自强不息,一心为公的人,无论年龄长幼,不拘泥于身份贵贱,公卿校尉以上要各自举荐一个人。”太尉司马宣王推荐了王昶并被选中。正始年间,王昶转任到徐州,被封为武观亭侯,又提升为征南将军,持符节督领荆州、豫州各项军事事务。王昶认为国家的百姓总是会有的,但是战争不总是会胜利;地势总是有艰险的,但守卫的形势不总是能长久。现在在宛城驻守,距离襄阳有三百多里,各军都分散着驻扎,船只又在宣吃,有紧急情况不能迅速赶到,王昶就上表将官署转移到新野,并在荆州和豫州操练水军,推广农业开垦土地,使仓库储备能充实。

嘉平初年(249),太傅司马懿诛杀曹爽之后,就上奏向朝臣们询问政事得失。王昶陈述了五条治国方略:第一,想要崇尚正道,鼓励求学,抑制浮华的风气,就让学子进入太学并在各地修建学校;第二,想要进行考试制度,将考试成绩做为标准,没有过能舍弃标准却能衡量是非的,也没有过空谈一个人的才能,是能决定一个人的职位升降的;第三,想要让在官位上的人能长久处在官位上,如果有政绩就应该升官加爵;第四,想要减少官员的俸禄,用礼义廉耻来激励官员,不让他们和百姓争夺利益;第五,想要断绝奢侈的风气,根本在于推崇节俭,让服饰上有纹路,上下级之间有次序,储备粮食布帛,让百姓归于质朴。皇帝下诏书褒奖赞赏。就命王昶撰写官员考核的事宜,王昶认为唐尧、虞舜时期虽然有降职的条文,但考核的法度没有流传下来。周朝设置了冢宰的职位,依据官员们的政绩而进行赏罚,但也没有可以做为对比的制度。从这里来看,圣明的君主因任用贤人而英明,大概确定职位升降的标准,并将官位委任给合适的人,然后让他总管这些事,那他能力高低就可以知道了。应该大概是这样。

嘉平二年(250),王昶上奏说:“孙权流放贤臣,朝中嫡子和庶子争斗,可以趁着他们的矛盾,出兵控制吴蜀两地;白帝与夷陵之间的地带,黔、巫、秭归、房陵等地都在江北,百姓和新城郡相接,可以偷袭并攻取下来。”皇帝就派新城太守州泰攻打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率军到夷陵,王昶率军到江陵,从两岸取竹子和粗绳做成桥索,然后渡水攻打敌军。敌军逃奔向南岸,开凿了七条道路前来进攻。这时王昶让可以连续发射的弓弩同时发射,敌军的大将师绩连夜逃入江陵城中,王昶追击,斩杀了数百敌军。王昶想要将敌军引诱到平地后再与之交战,就先派出五路军队从大路撤退,让敌军能望见并欣喜,王昶又带上所缴获的敌军的铠甲物资,骑着马围绕着城墙行走以激怒敌人,然后设下伏兵等待敌军。施绩果然追击王昶的部队,王昶与他交战,大获全胜。施绩逃走,王昶斩杀了他的部将钟离茂、许旻,并收缴了他部队的铠甲、战旗、战鼓、珍宝和武器,然后整顿军队回朝。王基和州泰都作战有功。于是皇帝提升王昶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为京陵侯。毋丘俭、文钦作乱,王昶率军抵御立下功劳,朝廷册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关内侯有提升王昶为骠骑将军。诸葛诞反叛,王昶占据夹石进逼江陵,牵制施绩、全熙,让他们不能往东进军。诸葛诞被诛杀后,皇帝下诏说:“过去孙膑辅佐赵国,直逼大梁。西面的部队迅速进军,也是能形成东征的形势的原因。”然后给王昶增加一千户食邑,连带之前的一共四千七百户,又升任为司空,还是像之前一样持符节、督领军事。王昶在甘露四年(259)去世,谥号为穆侯。他的儿子王浑承袭爵位,咸熙年间担任过越骑校尉。

王基,字伯舆,东莱郡曲城人。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和叔父王翁住在一起。王翁抚养他很细致,王基也 因为孝顺而闻名。十七岁时,郡中征召王基做为吏役,但不是王基的喜好所在,所以他就离开了,进入了琅邪境内游学。黄初年间(220~226),王基被推举为孝廉,被任命为郎中。当时,青州刚平定,刺史王凌特别上表请求让王基担任别驾,后来又征召他为秘书郎,王凌又再次请求让王昶回来。不久,司徒王朗征召王基,王凌没有让王基赴任。王朗上疏弹劾王凌说:“家臣中凡是有贤良的,就应该升任到朝廷中,朝臣中有贤良的,就应该辅佐天子,所以古代的侯伯有贡士的礼节。但现在青州郡召走守卫的大臣,留下朝廷大臣,是很少听到的。”王凌仍然不放王基。王凌能在青州得到称赞,大概也是因为王基的协助辅佐。大将军司马宣王征召王基,王基还没有到任,就被提升为中书侍郎。

明帝大力修建宫殿,百姓疲惫不堪。王基上疏说:“臣听说古人用水来比喻百姓,说‘水能载船行走,也能使船倾覆’。所以在百姓之上的天子,不能不警戒慎重。百姓安逸,那思虑事情就容易,百姓困苦,事情就难以办成,所以先王们的居处都很简朴,使得天下不至于生出祸患。过去颜渊说,东野子御马,马匹已经精疲力尽,但他却没有停止行进,所以知道他将要失败了。现在百姓从事劳役,疲惫困苦,亲人离散,希望陛下能仔细考虑东野子的弊端,留心水和船的比喻,在马匹还没有穷尽力气的时候先停歇下来,在百姓的力量还没有耗尽时有所节制。过去汉朝拥有天下,到了孝文帝时,天下诸侯只有同姓的,但贾谊担忧地说:‘在堆积的柴火之下生火,然后在上面就寝,还说这样很安心。’现在贼寇还没有消灭,将领拥兵自重,要解决这些,但是难以应对,长久下去,那皇位难以传给后人,正当现在兴盛英明的时代,不努力消除祸患,如果子孙后代不够强大,那就是江山社稷的忧患了。假使贾谊重生,一定会比当时更加忧虑。”

散骑常侍王肃撰写各经典的注解,还有讨论朝中礼仪,改变了郑玄过去的说法,而王基依据郑玄的说法,经常和王肃争论。王基被调任为安平太守,因为公事而离职了。大将军曹爽请求让王基担任从事中郎,王基就出京担任安丰太守。安丰郡跟吴国相接,王基理政清廉严明又有威势恩惠,明确地设立防御工事,敌军不敢前来进犯。王基被加封为讨寇将军。吴国曾经征发很多部队集中到建业,宣称要攻进扬州,刺史诸葛诞派王基谋划。王基说:“过去孙权两次进军合肥,一次到了江夏,这之后全琮出兵庐江,朱然进犯襄阳,都是没有什么成果就返回了。现在陆逊等人已经去世,而孙权年老,国中没有贤能的继承人,朝中没有有谋略的主君。孙权亲自出征,就担心国中的矛盾突然爆发,生出祸乱;要派遣将领,但是旧日的部将已经去世了,新的将领还没有得到足够信任。现在的行为只不过是想要安排亲信,以保护自己罢了。”后来孙权最终也没能出征。当时曹爽专政,国家的风俗教化衰败,王基撰写了《时要论》以贴合时事。王基因为生病被征召回京,又在家中被起用为河南尹,还没有上任,曹爽被诛杀,王基曾经是曹爽的下属,也随着旧例被罢免。

当年王基做为尚书,又出京担任荆州刺史,加官扬烈将军,跟随征南将军王昶攻打吴国。王基另外率部在夷陵攻打步协,步协紧闭城门自守。王基做出要进攻的样子,但实际上派出部队夺取雄父粮仓,缴获粮食三十余万斛,俘虏了安北将军谭正,接纳投降的敌人有几千人。于是王基迁移投降的百姓,设置了夷陵县。朝廷赐封王基的爵位为关内侯。王基又上表给王昶,希望能将治所迁移到江夏,以进逼夏口,因此敌军就不敢轻易渡江进攻。明确制度,整顿军队农事,同时修建学校,南方地区都称赞他。当时朝廷中商议要攻打吴国,朝廷下诏让王基商量进攻的事宜。王基回答说:“如果大军行动却无功无法,那在外部,军队的威名就会备注折损,在内部,就会耗费很多费用,所以一定要计划万全之后再出兵。如果不做好开通河道,储备粮食,制造战船的准备,那即使在江山积聚士兵,也没有一定能渡江进攻的气势。现在江陵地区有沮水、漳水,灌溉的肥沃土地数以千计。安陆郡的周围,也有很多良田。如果陆上和水上都重视农耕,以充实军用物资,这样之后再率兵进逼江陵、夷陵,并分兵据守夏口,沿着沮水、漳水,通过水路往下运输军用物资。敌军知道我军有充足的准备,那他们据守天险的想法就会变得沮丧,而心向我朝的人信念会更加稳固。这样之后再联合少数民族攻打东吴的内部,并有精锐部队在外攻打,那夏口以上的地区就一定能攻克,同时江外各郡也不能据守。这样,吴国蜀国的交往就会断绝,交往断绝之后我军就能擒获吴国了。不这样的话,现在出兵的利处,不一定是有的。”于是这件事就停止了。

司马景王刚主持朝政,王基上书劝诫他说:“天下非常广阔,各项事务非常繁琐,实在不能不兢兢业业,工作认真负责直到完成。人的志向正直,那所有的邪念都不会滋生,心中平静,那处理所有的事情都不会烦躁,思虑细致肯定,那教化诏令就不会繁杂,亲近任用忠良之臣,那远近的百姓都会臣服。所以知道和睦远方的人,在于自身,稳定百姓,在于用心。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等人都是当时的正直士人,有正直的品质却没有放纵的心性,是可以一起共事的人。”司马景王采纳了他的建议。

高贵乡公曹髦登基,进封王基为常乐亭侯。毋丘俭、文钦作乱,朝廷派王基担任行监军、持符节,统率许昌的部队,刚好和司马师的军队在许昌会合。司马师说:“您认为毋丘俭等人怎么样?”王基说:“淮南地区的反叛,不是管理百姓想要作乱,是毋丘俭等人谎言胁迫,担心近在眼前的死罪,所以才聚集在一起罢了。如果大军逼近,一定会土崩瓦解,毋丘俭、文钦的首级,不用多久就会被悬挂在军营门口了。”司马师说:“好的。”就让王基在军前开路。商议的人都认为毋丘俭、文钦的部队剽悍,很难和他们抗衡。司马师就诏令王基暂停不前行。王基认为:“毋丘俭等人大举进军,就足以深入,但却很久没有前进,事因为他们的谎言已经被揭露,将士心中已经疑虑。现在没有张扬示威以符合百姓的期望,却停军修建壁垒,就好像我军畏惧怯懦,这不是用兵的气势。如果他们劫掠百姓,又有州郡中的将士家属被他们收押的,那将士们就会更有叛离的想法;毋丘俭等人所胁迫的人,只是自认为自己罪行深重,不敢回来,这是没有地方用兵,就会成为奸邪的根源。吴国的敌寇趁机出兵,那淮南地区就不会在国家的统治之下,谯、沛、汝、豫等地就会危急而不安定,这是计策的大失误。我军应该迅速进军据守南顿,南顿又很大的粮仓,估计能足够大军四十天的食用。保守坚固的城池,在别人之前有攻取的想法,这是平定贼军的要点。”王基多次请求,朝廷才允许他进军据守〈氵隱〉水。王基率军到达之后,又上书说:“用兵看重速度,没有见过用用兵谨慎而造成的缓慢。现在外部有强大的敌寇,内部有叛乱的臣子,如果不能一时就解决,那事情的严重程度就不能预测了。商议的人大多希望将领能用兵稳重。将领确实应该稳重,但驻军不前也是不正确的。稳重不是做不到,但是驻军不前就是错误的。现在据守在坚固的城池,保守壁垒,将充足的粮食提供给敌人,自己却要从远处运输粮食,不是好计策。”司马师想要等到各路人马都聚集完成,还是没有允准王基的意见。王基说:“将领在军中,皇上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敌军得到城池是好处,我军得到,也是好处,所以才叫做夺取城池,现在就在于南顿了。”于是司马师就进军据守南顿,毋丘俭等从项地发兵也想争夺南顿,大军出发十几里,得知王基先来到,就又返回保守项城。当时衮州刺史邓艾在乐嘉驻守,毋丘俭派文钦率领部队攻打邓艾。王基得知他们已经分散兵力,就出兵逼近项城,毋丘俭等人就败退了。文钦等人被平定后,王基升任为镇南将军,督领豫州各项军事,兼任豫州刺史,进封爵位为安乐乡侯。王基上疏请求分出两百户食邑,赐封叔父的儿子王乔为关内侯,用以回报叔父抚养教育的恩德。皇帝颁下诏令允准了。

诸葛诞反叛,王基以豫州刺史身份行镇东将军的职权,督领扬州、豫州各项军事事宜。当时大军正在项城,因为敌军将士精锐,朝廷诏令王基收兵,加固壁垒。王基多次上书请求进军征讨。刚好吴国派朱异来援救诸葛诞,在安城驻军。王基又收到诏令要率领各军转移到北山据守,王基对将领们说:“现在城中壁垒越来越坚固,兵马聚集,只当充分准备装备以等待敌军,如果再转移大军据守险要之地,时兵马得到党总,即使是有智谋的人也不能善后了。”于是就在合适的时候上疏说:“现在和敌军对峙,应该像山一样安稳。如果转移士兵倚仗险要之地,那人心摇动,对于气势是很大的损耗。各军一同据守坚固的壁垒,大家的心才能安定,不能动摇,这是统兵的要点啊。”书表上奏后,皇帝回复允准。大将军司马昭进兵驻守丘头,分各部包围据守,各自有所管理的地方。王基督领城东城南二十六支部队,司马昭命令军吏进入镇南将军部界,一概不能派兵出击。城中粮食吃尽,敌军又不断进攻壁垒,王基就率军抵御,攻破敌军。寿春被攻占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当初商议的人意见不一,请求转移部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能亲自到阵前,也认为应该是这样。将军您深思熟虑其中的利害关系,自己秉持坚定的想法,对上违背诏令,对下抗拒众人的意见,最终得以击溃敌军,即使是古人叙述的战事,也没有超过这件事的。”司马昭想要派将领们率轻兵深入项城地区,并招揽唐咨等子弟,趁着矛盾,有颠覆吴国的气势。王基劝谏说:“过去诸葛恪趁着东关的胜利,竭尽江表地区的兵力来围攻新城,新城没有能攻克,而将士们死伤了一大半。姜维趁着洮上胜利之势,轻兵深入,粮食供应来不及,大军在上邽覆没。大胜之后,上下的将士都轻视敌军,轻视敌军那思虑问题就不会深入。现在敌军在外刚刚失败,内部的祸患又还没有解决,是他们修整装备,仔细考虑的时候。况且大军出兵已经超过一年,将士们都有回家的想法,现在俘虏了十万敌军,罪人们得到了出发,历代的征战以来,没有过像现在这样保全大军却能攻克敌军的盛势。武皇帝杂官渡攻克袁绍,自认为所缴获的已经很多,就不再追击,担心会挫败威势。”司马昭才停止了追击。因为淮南地区刚平定,朝廷调任王基为征东将军,督领扬州各项军事,进封为东武侯。王基上疏坚决推辞,将功劳都归于谋士和辅佐的部下,因此长史、司马等七人都被封为侯。

这一年,王基的母亲去世,朝廷下诏要保守这件丧事,把王基的父亲王豹的遗骨迁到洛阳与王基母亲合葬,追赠王豹为北海太守。甘露四年(259),王基转任为征南将军,督领荆州各项军事。常道乡公登基后,给王基增加一千户食邑,连带之前的一共五千七百户。前后赐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关内侯。

景元二年(261),襄阳太守上表说吴国将领邓由等人想要来归顺,王基收到诏令,应在这时出兵震动江表。王基怀疑其中有诈,就派人骑快马沿驿站陈述情况。并说:“嘉平年间以来,国家多次出现内乱,现在的要紧事务,在于安定国家,安抚百姓,还不应该兴师动众以求取外部的利益。”司马昭回复书信说:“凡是和我共事的人,大多是曲意顺从,很少有能明确详尽地陈述事理情况的。很感谢您的忠诚仁爱,每次有所规劝,都是按照您所说的来办。”后来邓由等人最终也没有投降。

这一年王基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司空,谥号为景侯。儿子王徽继承爵位,但早年去世。咸熙年间(264~265),朝廷开始设立五等爵位制度,因为王基在前朝功勋卓著,改封王基的孙子王廙为侯,并又将东武郡其余的城封给王基的另一儿子,赐关内侯爵。晋朝建立以后,皇帝下诏说:“已故司空王基既修养德行建立功劳,又为人清正廉洁,不置办产业,长久处在重要职位上,家中没有私财,可以说是虽然去世,但德行显著,足以用来勉励世俗之人。现在赏赐他家中两名奴婢。

评曰:徐邈清廉高尚,宽宏通达,胡质操守清白,忠贞纯粹,王昶志向美好,有见识气度,王基学问德行都真实纯粹,他们都是主管一方重任的官员,百姓称赞,建立功绩。真可以说是国家的贤臣,当时的俊杰之士啊。

参考资料:

1、出国留学网.https://www.liuxue86.com/a/3241290.html

2、国学导航.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sgz/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