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国学典籍千字文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xuéyōudēngshìshèzhícóngzhèng

cúngāntángéryǒng

译文

译文

文书读好了就可以做官了,能担任职务,参与政事。

做官就要像召伯那样,百姓保留下为他遮阳的甘棠树,一直都不舍得砍掉,虽然召公已经离我们而去,却越发被百姓怀念和赞颂。

注释

学优登仕:《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登仕,指做官。摄职:代理官职。从政:处理政务。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周代著名贤臣召公曾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召公去世了,人们越发怀念他歌咏他,不忍砍掉甘棠树,而是留下来作为纪念。《诗经·小雅·甘棠》专咏此事。

解读

此段文字记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西周名臣召公,名姬奭,又称召伯。召伯是周文王的庶子,他在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多次奉召出使各国,展开外交活动,联合各诸侯国反商,而后,他参与了翦商之战、成王东征和营建洛邑等众多历史事件,可谓功勋卓著。相传他非常仁慈,德行宽厚,深受自己封地内百姓的爱戴。他为了了解民意,解民之忧,常常深入乡里,在岐山县南的甘棠树下就地办案,公平公正地处理政事诉讼,教化民众。在他的治理下,当地百姓没有一个人失业,社会稳定,民风纯朴。为了感谢召公的恩德,百姓们作了一首诗,广为传颂。这首诗即《诗经·召南·甘棠》:“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bá)。”意思是说,茂盛的棠梨树,不要剪它也不要砍它,因为召伯曾在它底下休息过。

古人有这样一种概念: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古代百姓参与国家建设的主要方式,一为读书,二为习武。一旦文能兴邦,武能定国,便是投身仕途,报效国家的时候了。这一点,古今的差距是很小的。另外,古今对官吏政绩的评价标准也是相似的。

百姓对好官与恶官的辨识标准是一贯明确的,凡是鱼肉百姓、不仁不德的都是恶官;凡能解民之忧、爱民如子的皆为好官。而百姓们对于好官与恶官的评价也是亘古不变的,恶官往往遗臭万年,好官则千古流芳。这也就是为什么召伯的颂歌能够传唱千年之久,至今不衰。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们活了一生,总该在青史上留下一笔,即便最终没能做到,也不能名垂“黑史”,污了我们原本应该清明纯净的一生。既有召伯榜样在先,我们究竟要过怎样的一生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随社会及政治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夏、商、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即根据一个人的贵族血统来安排官职,与之相配套的是世代传承的爵位和土地财富。秦代实行了军功爵制,破除了奴隶主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下层百姓得以通过建立军功跻身统治阶层。到了汉代,察举与征辟制度开始实行,选官的原则确立为选贤选才。不过到了南北朝,门第观念再一次抬头,左右了选官制度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一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就从选贤变成了选门第。革新性的转变是在隋代,这时候,科举制度开始施行,此制度通过全国性的等级考试选拔人才、充任官吏,曾一度保证了选官的公平性和成效性,因此被历朝历代所沿用。不过明清之后,科举考试日渐僵化,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只精“八股”,不通时事,同时也滋生了考场舞弊现象,至此,科举制度已经不再是选出贤良官员的最佳制度,遂于1905年被废止。